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地评线】鲁网网评:把握“看桅杆”之道

2020-06-12 08:5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说:“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今天,这句典故多被用于强调防范未知风险,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增强对矛盾风险挑战的预判和准备。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一场场硬仗面前,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抓住主要矛盾,从变化中把握发展趋势,也就要把握“看桅杆”之道。

  “看桅杆”,看清具体问题与深层问题。近日一篇《切莫忽视群众的“老意见”》文章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单位召开例行群众座谈会,收集到不少意见,其中不乏一些早已整改到位的问题,他们感觉收集了一堆“老意见”,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老意见”的背后,往往有着需要用心去分析研究的根源。这些“老意见”背后的问题是真的整改了吗?整改到位了吗?是不是又有新问题的产生?群众对整改知不知情?党员干部不管是遇到“新问题”还是“老意见”,都要把具体和深层结合起来看,要通过问题的“桅杆”,查摆来自思想、制度、工作态度等等方面的疏漏,尽快补足短板,防范风险。

  “看桅杆”,看清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这样一个典故:用来捕鸟的罗网,尽管最后捕到鸟的只是其中某一个网眼,但假如仅用一个网眼,是无论如何也捕不到鸟的。只有将众多网眼组成一张大网,局部才能在整体中发挥作用,实现自身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单位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走一步看一步,缺少全局观、大局观,这样一来,形成的文件、提出的措施、改革的举措,就不一定完全符合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党员干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少一些画地为牢、以邻为壑,要掌握系统论的方法,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在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中,努力实现共赢。

  “看桅杆”,看清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短板弱项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是重要经验,也是重要方法。党员干部做工作“不打没把握之仗”,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需要摸清家底、补齐短板。决策拍板前要把情况弄清、把发展趋势理清,问一问群众当前需要什么,想一想工作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定一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只有把眼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才能把板拍“稳”、拍“准”、拍“实”,拍出群众的满意,推动当地发展。

  “看桅杆”,看清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满天飞,“灰犀牛”遍地跑,我们必然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党员干部要抓住历史机遇,扎根于中国国情,又不断强化世界眼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各项举措,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角,但更要有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清醒头脑,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走向,分清事情的是非曲直,坚决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桅杆”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看或不看,取决于自己的态度,也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把握“看桅杆”之道,就要加强理论武装,养成深入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化实践锻炼,既要看到“桅杆”,又要看清“桅杆”,加以分析、研判,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文/高帅)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