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水滴“愁”,让好人心寒

2019-12-03 10: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勇

  近日,水滴筹的漏洞问题登上了热搜。据报道称,水滴筹大量招募筹款顾问,这些顾问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扫楼”,若患者有意向发起筹款,志愿者们就开始帮患者撰写求助人的故事,但经济状况和诊疗缺口均由筹款顾问口头询问;而筹款金额更是志愿者和患者家属之间“商量”着确定;并且,志愿者宣称在筹到钱之后,公司不会调查筹款去向。患者完成筹款申请后,筹款顾问可获得收入。

  水滴筹也是两次公开说明并道歉,在第一份说明中,水滴筹表示,“视频中线下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全面暂停线下服务”;第二份说明除了承认“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的类似现象确有不同程度存在”外,还表示调整对筹款顾问的绩效管理方式,“舍弃原有以服务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考核围绕筹款全过程,侧重项目真实合规和服务质量维度”。

  在监管真空的境况之下,水滴筹走上风口浪尖也在意料之中。水滴筹诈捐、审核不严等事件频频被曝光,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它集中反映了类似于水滴筹这样的平台商业盈利问题,打着公益的旗号,但是背后依靠的是投资方。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水滴公司是用商业模式在做慈善,两者之间存在冲突。而该公司希望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和规则的明确化来解决这个冲突,这算是一种创新的思路,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信息的审核验证问题,导致问题一直存在。

  公众对公益项目一旦产生怀疑,再建立信任会很难。所以,作为公益组织内部,要承担起项目和筹款信息的审核监督等责任。特别像水滴筹这样既有信息发布服务,又为筹款人提供线下指导,自查责任更加重大,不应放任含有水分的筹款信息多次出现在平台上。同时,该问题也反映除了第三方监管的不足,针对一些法律空白,应加快完善,从道德层面的谴责上升到法律的制裁。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也为传统公益慈善转型提供了广阔前景,应当允许和鼓励互联网公司、商业组织积极摸索和尝试新的公益慈善摸索。只是在商业手段和公益慈善之间,应当建立一道防火墙,不能让商业化直接介入公益活动,确保公益慈善不走形、不变味。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