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树人之前必先立德,“问题导师”终将退场

2019-01-11 17: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鹏

  贵州省教育厅近日印发《贵州省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对论文抽检被认定为“存在问题论文”的指导教师至少1年不得招生,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1月11日新华网) 

  近年来,高校“抄袭门”屡屡见诸媒体。这些“问题论文”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科学知识本身缺乏尊重,无心学业、学术,只求学历、学位的功利之心。另一方面,这些“问题论文”的背后也不缺少“问题导师”的身影。同时,很多高校在曝出“问题论文”事件后,一边强调“毫不知情”急于撇清关系,一边却又以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理方式放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导师”。 

  由此,“问题论文”已经在不少高校“常态化”,社会舆论也从“惊叹”变为“习惯”。但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总结,不仅反映着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一所高校在科研方面的综合竞争实力。所以,“问题论文”考验着作者和导师研究学问的态度,更拷问着高校甚至是中国学术的评价体系。 

  “问题导师”的存在是“问题论文”的一种延续。高校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无论是从开题报告、导师指导,还是评审和答辩程序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执行者本身就存在问题,又怎能将制度落实好呢?同时,不少学生迫于各种压力将大部分精力付出在与导师处好关系的事情上,认为哪怕论文差一点,只要“人情”到位也能通过。而这样的认知在顺利毕业之后更是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高校的“潜规则”和所谓的“成功学”,以学长“经验之谈”的形式毒害着更多的后来人。 

  当“问题论文”遇到“问题导师”,问题的接力棒不断被传递,那么“问题高校”、“问题学术”离我们还远吗?难怪社会上有不少人对中国高校都有一种“严进宽出”的普遍认知。这也是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正在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正如笔者之前所说,“问题论文”的出现不能只严惩作者,更不能放过背后的“问题导师”。对于贵州省教育厅近日印发的《贵州省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笔者认为不失为治理学术不端现象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全值得学习和推广。树人之前必先立德。只有这样,才能让与“问题论文”有关的问题之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增强学术研究和后备人才培养环境的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