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蕴涵人民情怀有助提升农民地位

2018-06-27 14:5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福映秋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为什么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长赋指出,这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中国政府网)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从事农业。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中国的黄河流域就开始了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多年以来,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以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播种、施肥、打药水、田间管理,农民种田要花费很多精力。农民很辛苦、赚到的钱不多。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冲击瓦解着农耕生活,农耕文化对当代人精神思想的影响仍不绝如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往往被看做缺少知识、整体落后的人群,不少农民也因为收入低,而缺少做农民的自豪感,很多农民人生的一大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后代不再做农民。曾经,谁来种田的问题让人很沉重。中青年出去打工,农村只剩下老年人、妇女儿童。由于农业生产利润较低甚至局部亏本,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过抛荒的局面。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对农民的肯定和深切关怀,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一个别具匠心的节日,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许。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平台,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和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的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新提升。

  农民丰收节来了,在天蓝风清、日和月满的金秋共庆丰收,是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福与歌唱,是对亿万农民的尊重与敬重。农民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愿神州大地上每一分付出与奋斗,都能得到丰收。正如《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多少,它的整体机能健康度,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当越来越多白领喊着回归田园的时候,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节为媒,寻找归属”,成为顺应民意的体现。可以预见,在因地制宜、节俭热烈、农民主体、开放搞活等“四个坚持”的办节思路下,“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会成为一个节庆大品牌,让亿万农民和全社会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毕竟,“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为农民而设。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