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生命“活着”的起码条件

2017-03-16 16:0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韩振球

  太多人,对生命总是怀着一种特殊情结。尽管很多人明白,生命其实就在那呼吸之间。在自然世界里,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以生命的基因为媒介而由自然赐予的结果。

  即将迈入80岁的知名作家琼瑶,3月12日在社交网站上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在《今周刊》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后联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认为她万一到了该离开的时候,希望儿子儿媳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而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此外,她还叮嘱火化后采用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出殡,不要在乎外界的评论,而一切从简。

  琼瑶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发布后获得许多网友高度称赞,并引起大家关于生命生死一事的讨论。她的儿媳称琼瑶现在身体状况很好,发公开信是为了不让后辈将来受到社会指责。

  琼瑶在公开信中说,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也不能选择死!好多习俗和牢不可破的生死观念锁住了我们,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是开始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琼瑶还说,“活着”的起码条件,是要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爱懂爱、会笑会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到了这些都失去的时候,人就只有躯壳!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万一我失智失能了,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的责任!

  死亡是一种文化,人文学者李书崇先生是国内研究死亡文化的权威人士,他在《死亡文化》(2015年群言出版社出版书籍)一书中以碎片化历史的方式将一段段不同国家的死亡态度、死亡方式、死亡事件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中重新审视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白岩松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一文中也说如果没有死亡的到来,生命将变得非常低质量。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还有一句话表达了那个时代人的死亡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指出,一个人不把精神的住所弄丢了才能长久,有信仰,精神才有依托,一直到死从来都没有把精神的家园弄丢了,那么这个人就能长寿。

  春夏秋冬,日升月落,生死之事,皆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逆转。更不必畏惧,不该纠结。但一个人活着,就必须有所追求,就必须有所奋斗,就必须珍惜当下时光,而做到不辜负、不亏欠,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如阳光一样,温暖一切。这,应该就是生命“活着”的起码条件!(韩振球)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