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们能重新点燃科学的梦想
作者:神棍德
“之前有一个调查,问青少年的理想职业,科学家已经位列倒数第三了,仅仅高过农民和工人。”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驻地,一名委员在电梯里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据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梯里的“理想之问”——“科学家”位列青少年职业理想倒数第三再引科学家热议》一文)
“长大以后想干什么?”记着小的时候,这是经常被问及的问题。“医生、工人……”孩子们的答案自然五花八门,但“科学家”总是排在前几名的职业。但是你再问现在的孩子们,恐怕听到最多的就是“当大官”、“当老板”……“科学家”似乎已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
是什么原因让科学梦想不再受孩子青睐呢?当下热衷于追逐“钱权名利”的社会风气恐怕是原因之一。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如今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大量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攀富比阔、香车美女等内容充斥其间,也就不难明白这些天真可爱、涉世不深的孩子为什么会把“当官”、“做老板”作为奋斗的理想了。
此外,科普工作没做好是一大原因。中国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或埋头书斋,或扎在实验室,和公众接触不够多。反观国外的知名科学家,除了在科研工作上做出一流贡献,在科普上也不惜精力,多有可圈可点之处,像霍金的《时间简史》等在前几年便是风靡一时。
之所以会有如此反差,主要是由于人家的科学家多是兴趣主导型的,在科研工作中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而我们这边是任务主导型的居多,难以深入浅出,科普能力有限。由于中国的科研大多由政府财政支持,科学家们不需要向民众解释太多,科普动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才能保证第一动力永不衰竭。作为负有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责任的学校、老师,应该尽快走出单纯地把理想教育简单化为职业教育的误区,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一堂课、一次生动的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时时事事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另外,科学家们也要向年轻人展示他们的风采和科研的魅力,为更多孩子点燃科学的梦想。
- 【地评线】鲁网网评:不问“出身”构筑创新高地2021-03-26
- 【地评线】鲁网网评:感悟蓝色信念,勇攀科技高峰2020-12-01
- 科学家成为偶像,让“科学”变成“渴学”2020-11-03
- 【地评线】鲁网网评:读懂发动机效率背后的中国科技“精神”2020-10-02
- 【地评线】鲁网网评:双管齐下吹响科技创新号角2020-09-16
- 【地评线】鲁网时评:科研闯关 “志”不能丢2020-04-27
- 【地评线】鲁网时评: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