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在创新与规范中 护航数字中国

2025-11-12 17:41:1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5G信号穿透深山峡谷,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与城市学生共上一堂直播课;当《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落地,为遭受恶意攻击的网民撑起“法治保护伞”——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正上演着“创新”与“规范”的双向奔赴。从技术领跑的高光时刻,到治理攻坚的务实探索,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答卷,既写满突破的惊喜,也标注着前行的思考,在破立之间勾勒数字中国的图景。

  创新为帆:数字浪潮里的“中国速度”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早已不是简单的“追赶”,而是成为全球数字浪潮的“弄潮儿”。全球超六成的5G基站撑起“数字底座”,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工业互联网让传统工厂变身“智慧车间”;更贴近生活的是,数字技术正重塑民生场景:远程医疗让边疆患者能连线北京专家,数字政务“一网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就连村口的小卖部,也能通过电商平台把土特产卖到全国。这些不是未来的想象,而是当下的日常——互联网就像一条无形的“数字血管”,将创新活力输送到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字红利”变成亿万民众的“幸福增量”。

  规范为堤:网络空间里的“中国方案”

  数字浪潮奔涌向前,也难免裹挟“泥沙”。当算法推荐可能催生“信息茧房”,当数据泄露威胁个人隐私,当网络暴力污染公共空间,中国给出的答案是:用法治筑牢治理堤坝。2024年,《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接连出台,像一把把“精准钥匙”,解开了数据治理、跨境流动的难题;首部反网络暴力专门规章落地,让“键盘侠”不再肆无忌惮;全国网信系统一年间约谈万余家网站平台、关闭超万家违法网站,更彰显出“依法治网”的坚定决心。这种治理不是“一刀切”的限制,而是“精准化”的守护——既给互联网创新留足空间,又为网民权益筑起屏障,让网络空间既有“烟火气”,更有“安全感”。

  破题前行:在挑战中寻找治理新坐标

  当然,数字时代的治理没有“标准答案”。技术迭代太快,算法欺骗、AI伦理等新问题不断冒头,现有法律有时难免“慢半拍”;网络违法证据藏在“代码深处”,传统执法手段面临“技术鸿沟”;多部门治理中偶尔出现的“信息壁垒”,也让协同效能打折扣。这些挑战,是中国互联网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过的“坎”,也是完善治理体系的“磨刀石”——它们提醒我们,治理创新要跟上技术创新的脚步,规则制定要呼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中国互联网的每一步前行,都需要创新与规范的“双轮驱动”。未来,既要保持技术创新的“冲劲”,让互联网持续赋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也要提升治理体系的“韧性”,用更灵活的规则、更协同的机制、更智能的手段,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唯有如此,才能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始终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福祉的“最大增量”,在全球数字治理的赛道上,跑出更精彩的“中国加速度”。(文/王鹏)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