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立冬:藏于寒,暖于心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朔风卷起最后一片落叶,当晨霜在窗棂上凝成剔透的冰晶,立冬便如约而至。它不似春之萌动、夏之热烈、秋之丰盈,却以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姿态,开启了四季轮回中最富哲思的一季——这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换,更是中华文明在严寒中沉淀智慧、积蓄力量的深刻隐喻。
藏之智:顺应天时,收敛归静
立冬之“立”,是开始;“冬”之“终”,是终结。万物至此,纷纷收束锋芒,归于沉静。田野空阔,庄稼入仓;草木褪尽华服,只留枝干遒劲;鸟兽或深藏洞穴,或南迁避寒。古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这“藏”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是大地在严寒中默默涵养地力,是种子在冻土下悄然积蓄破土的力量,更是生命在喧嚣之后回归本真的智慧。
这种“藏”的哲学,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周易》有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老子亦曰:“致虚极,守静笃。”在立冬时节,人们围炉而坐,闲话家常;或进补养生,以食补身,以静养神。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一锅醇厚的羊肉汤,不仅驱散了寒意,更传递着亲情的暖意与对生命的珍重。这种“藏”,是内敛,是沉淀,是为来年的勃发积蓄能量,是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静之深:静默之下,生机暗涌
立冬的静默之下,并非死寂,而是一种深沉的生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的指南,更是民族精神的刻度。从“冬至大如年”的庄重仪式,到“数九寒天”里“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民间歌谣;从“腊梅傲雪”的文人雅趣,到“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傲然风骨,中华文化始终在严寒中寻找暖意,在困顿中孕育希望。
这种在逆境中坚守、在沉寂中孕育新生的力量,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深层密码。立冬的“藏”,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蓄势——如同大地在冰封下默默酝酿春的讯息,如同炉火在炉膛里静静燃烧,虽不张扬,却足以温暖整个寒冬。
守之恒:于喧嚣中定力,于浮躁里澄明
今日之世,信息如潮,人心易浮,定力难持。而立冬所昭示的“藏”与“静”,恰如一剂良方,提醒我们在奔忙中不忘驻足,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澄明。
这“守”,是面对纷繁诱惑时的“致虚守静”,是在物质丰裕中不忘“俭以养德”,是在顺境中亦存“居安思危”的清醒。它不是退避,而是扎根;不是躺平,而是沉淀。正如古人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在立冬般的沉静中涵养定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寒冬里始终保有内心的温度。
立冬已至,万物收藏。愿我们在这静默的时节里,不仅添衣保暖,更能涵养内心的从容与坚韧;在敬畏自然节律的同时,也守护好那份穿越千年依然温热的文明基因——它如炉火,在寒冬中默默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温暖着民族生生不息的未来。(文/魏成建)
- 聊诚评|品立冬之韵 蓄前行之力2025-11-07
- 聊诚评|传承齐鲁文脉,共赏立冬之美2025-11-07
- 聊诚评|立冬藏暖,岁月耕香2025-11-06
- 聊诚评|立冬至 藏锋芒 蓄新章2025-11-06
- 聊诚评|立冬:万物冬藏待新生,莫负韶华勇向前2024-11-07
- 聊诚评|立冬:迎冬藏暖,启悟新章2024-11-07
- 聊诚评|立冬:人间朝暮 冬之伊始2024-11-06
- 聊诚评|立冬:天地初藏,冬韵如约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