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中秋节:葆“古味”,焕“新颜”

2025-09-28 17:10: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明月照亮万家灯火。中秋节作为承载中华千年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赏月、吃饼”的表层习俗,更是成为连接历史根脉、凝聚家庭温情、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符号。在时代快速变迁的今天,我们应当坚持守正创新,让这一传统节日既葆有“古味”,又焕发“新颜”。

  以月饼为媒守文化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承

  提及中秋,月饼是绕不开的话题。有人说“月饼越来越难吃”,实则是对“节日仪式感淡化”的隐性焦虑。从苏式鲜肉的咸香到广式莲蓉的绵密,从五仁月饼的争议不断到流心奶黄的风靡一时,月饼的口味迭代从未停止,但不变的是其背后“团圆”的文化隐喻。一块月饼,是“天涯共此时” 的情感寄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载体,是让年轻人在品尝月饼时,能读懂“嫦娥奔月”的神话浪漫,理解“月满则亏”的人生智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味觉记忆中代代相传。

  以创新为钥拓节日内涵,让传统节日焕发现代活力

  时代在变,年轻人对节日的需求也在变。近年来,“汉服赏月”“中秋诗会”“非遗手作灯笼”等活动走红,“云端猜灯谜”“线上家庭云聚餐” 等新形式兴起,证明传统节日并非“老古董”,只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参与。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旧瓶装新酒” 的智慧。

  比如故宫推出的 “中秋夜话” 直播,让观众隔着屏幕感受紫禁城的月色与历史;部分城市举办的 “中秋灯光秀”,用现代科技再现“花好月圆”的意境。这些尝试让中秋从“家庭内部”走向“公共空间”,从 “静态纪念”变为“动态体验”,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也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以明月为镜铸家国情怀,让传统节日凝聚民族共识

  “家国情怀”始终是中秋节的深层底色。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个人情愫,今有“月是故乡明,国是千万家”的集体认同。在中秋这个节点,我们既思念远方的亲人,也牵挂脚下的土地;既享受小家的温馨,也心怀“万家团圆”的期盼。这种情怀,是戍边战士“明月照边关”的坚守与奉献,是海外游子“举头望明月”的乡愁与牵挂。它让“个人”与 “家庭”“国家”紧密相连,让传统节日成为涵养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纽带。

  中秋的月亮,照过千年历史,也映着当下生活。它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流动的血脉;节日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情感的归宿。让我们在赏月、品饼的同时,读懂中秋背后的文化深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让这轮 “中秋月”永远明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鲜活。(文/李新秀)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