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2025-08-01 14:49:5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更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丰碑。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纪念这场胜利,既是对先烈英灵的告慰,也是对和平发展的坚定宣示。如何让纪念活动真正触动人心?关键在于以小见大,用鲜活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和务实的行动,传承历史记忆,激发奋进力量。

  泛黄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历史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应是鲜活的生命印记。抗战期间,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11封家书,字里行间尽是铁血柔情;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的绝笔,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如今,越来越多的战时家书、日记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社交媒体上的“抗战家书诵读”活动引发广泛共鸣。这些文字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普通人看到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会思念家人,也会恐惧,但依然选择挺身而出。这种“见人见事”的纪念,比空洞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遗址上的历史回响

  一座碉堡、一条战壕、一片焦土,都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近年来,探访抗战遗址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在北京卢沟桥畔,志愿者用现代技术重现当年的战斗场景;在云南松山战场,当地老人带着游客辨认昔日的战壕与炮坑。据统计,2024年全国重点抗战遗址接待参观者达1.2亿人次,其中“00后”年轻人占比超过40%。当年轻一代亲手触摸弹痕累累的城墙,或是在战地医院旧址前驻足沉思,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抗战精神得到了最真切的传承。

  以行动续写历史

  最好的纪念,是将记忆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在重庆,志愿者们坚持为幸存抗战老兵提供医疗帮扶;在东北,农民李景贤用三十年时间义务守护三千座无名烈士墓;高校学生发起“抗战口述史抢救计划”,累计采访老兵及后代超两千人。这些行动也是在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而今天,我们在科技创新、国防建设等领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正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八十年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启示永远鲜活。从感人的家书到沧桑的遗址,从感人的故事到具体的行动,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方式在不断创新。将“勿忘国耻”的警醒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实践,才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正如一位老兵所言:“|我们当年拼命,就是为了你们能活得有尊严。”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应当化作每个中国人肩头的责任,也成为抗战胜利80周年最动人的时代注脚。(文/彭雨生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