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从数字浪潮看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鲜活注脚

2025-07-04 15:19:0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数字时代的齿轮正在加速转动,而山东正用一场全民参与的“数字进化”,让齐鲁儿女在浪潮中站稳脚跟。从社区课堂里老人颤抖的指尖,到田间地头新农人点击的屏幕,从工厂车间里工人操作的智能终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直播间里的数字画笔,这片土地上正生长出无数个关于“数字素养”的生动故事。

  让银发族握住数字时代的船票

  在济南槐荫区的“泉城数字课堂”,72岁的张大爷正跟着志愿者练习用手机挂号。曾经让他犯怵的健康码、网约车,如今成了日常技能——全省3000多个社区教学点,就像撒在城市里的“数字灯塔”,50万人次的老年学员在这里学会“玩转”智能手机。青岛的“银龄数字伙伴”计划更暖,大学生一对一结对,帮老人把菜市场“搬”进手机,把远方儿女的视频通话设成快捷键。当老年人不再因扫码支付犯难,不再被智能设备挡在门外,数字社会的温度便有了具象的模样。

  给乡土中国插上数字翅膀

  寿光菜农王大叔的大棚里,传感器正实时传送温湿度数据,手机上一点就能调控卷帘机——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新农人数字赋能计划”结出的果实。山东给乡村送去的不只是光纤网络,更是打开世界的数字钥匙:沂蒙山区的果农通过直播把山楂卖向全国,邹城的手艺人用3D建模让传统石雕焕发新生,全省培育的10万“数字新农人”,正把“土坷垃”变成“金疙瘩”。当田间地头的智能手机比锄头还亮,当村头直播间的订单比集市还热闹,数字乡村的图景就在齐鲁大地上铺展开来。

 让数字基因融入产业血脉

  浪潮集团的车间里,00后技工小李正用AR眼镜查看设备参数——这是“数字工匠”培养基地的日常。山东把数字素养的提升搬进工厂、连进产业链: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实训营”让老工人变身“数字达人”,潍柴的“智能运维专班”教会技术人员远程诊断发动机故障。产教融合的齿轮精准咬合,18.2%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从“会操作”到“懂创造”的跨越。当机床与代码共舞,当流水线与数据流交响,数字素养就成了产业升级最硬核的底气。

  从社区课堂到万亩良田,从制造车间到非遗工坊,山东的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从来不是冰冷的指标数字。它让每个群体都不被浪潮抛下,让每个角落都能触摸到数字的温度,当齐鲁儿女都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山东不仅筑牢了数字强省的根基,更探索出一条以人的全面发展驱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路径——这或许正是数字时代最珍贵的“山东答案”。(文/王鹏)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