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齐风鲁韵映端午,家国情长寄粽香

2025-05-29 18:16:3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粽叶飘香时,龙舟竞渡处。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在齐鲁大地上既浸润着《楚辞》的浪漫风骨,又烙印着山东文化的厚重基因。山东人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端午的内涵——既有对家国的深情守望,亦含对乡土的赤诚眷恋。

  艾草菖蒲映齐风,端午习俗藏匠心。在山东,端午的仪式感始于一束艾草。胶东半岛的渔民将艾草与菖蒲悬于门楣,祈求“驱邪避疫,渔获满仓”;鲁西南的农人则以五彩丝线缠绕艾草,编成“长命缕”系于孩童手腕,寄寓“平安康健,五谷丰登”。这些习俗看似质朴,却暗含着齐鲁先民“天人合一”的智慧——艾草驱蚊,菖蒲解毒,丝线寓意五行调和,皆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龙舟竞渡展鲁力,家国情怀贯古今。若说江南龙舟是“婉约派”,那么齐鲁龙舟便是“豪放派”。在微山湖、东平湖等水域,山东龙舟以“船大、人多、声壮”著称:船头立鼓手,擂动“黄河战鼓”;船尾舵手,掌稳“泰山之重”;百名桡手齐声呐喊,如千军万马奔腾。这种“力拔山兮”的气势,恰是山东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写照。

  诗书端午承鲁韵,文化基因代代传。在曲阜孔庙,端午是“诗书礼乐”的盛会。学子们身着汉服,行“射五毒”礼(以箭射象征疫病的纸靶),重现《礼记》中“端午射柳”的古风;在潍坊青州,非遗传承人用红木雕刻“屈原像”,将《天问》的哲思镌刻于方寸之间;在泰安岱庙,书法家挥毫写下“端午安康”的隶书条幅,笔锋如泰山松柏般苍劲。这些活动让端午超越“饮食节俗”,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麦浪粽香话丰年,乡村振兴启新篇。端午时节,正是山东麦收之际。在鲁西南的金色麦田里,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驰骋,宛如现代“龙舟”;在胶东半岛的果园中,果农将新摘的樱桃与糯米同蒸,制成“樱桃粽”,寓意“红红火火”。这些场景将传统节俗与现代农业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从一粽一艾到一舟一鼓,从麦浪金黄到乡村振兴,山东端午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文化根脉深扎乡土,家国情怀永驻心间。愿这缕齐风鲁韵,随粽香飘向四海;愿这份家国深情,伴龙舟驶向未来。(文/周兴华)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