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粽叶里的山东:从端午习俗看文化传承的务实之道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端午时节,齐鲁大地粽叶飘香。在山东,这个传统节日并非空洞的仪式,而是融入生活的质朴传承。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南平原,端午习俗如细密针脚,缝补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肌理,在务实中彰显山东人的文化自觉。
灶台边的美味,讲述食材里的地域智慧。“五月五,吃粽子,挂艾草”,这句童谣在山东各地有着不同的演绎。潍坊肉粽子用渤海湾海盐腌制的 “三瘦两肥” 五花肉,与黄米在柴火灶上交融;临沂 “五毒饼” 以红枣泥为馅,饼面模印辟邪图案。这些食物制作全凭世代经验:沂蒙芦苇叶包粽,黄河水浸泡糯米;济南章丘醋坊遵循 “夏至伏前” 古训晒醋,胶东渔民借端午海水高盐度腌制鲅鱼。饮食习俗里,是山东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利用。
门楣上的讲究,传承民俗中的生存哲学。在菏泽,人们清晨割艾草,“露水未干香气盛,驱蚊防虫效果好”,倒挂门楣的艾草与菖蒲,是黄河先民的 “防疫屏障”。在威海,渔家妇女搓五彩绳,蓝色代表大海、黑色是渔网色,系于孩子手腕祈愿鱼虾满舱。在聊城,人们将石榴花浸入“午时水”,擦拭双眼祈愿明目康健。这些扎根于齐鲁大地的民俗,无不体现着山东人将文化信仰融入日常生活的务实精神。
手艺里的创新,奏出时光中的新旧交响。在淄博周村的 “非遗市集” 上,绣娘以薰衣草替换香囊传统香料,却将 “五毒” 老图案完整保留;青岛海鲜餐厅开发 “龙舟造型” 海鲜拼盘,将鲅鱼水饺排列成船帆状,让节日饮食有了视觉趣味;潍坊风筝艺人别出心裁地制作 “龙舟风筝”,以碳纤维骨架替代传统竹篾,既延续传统造型,又增添现代质感。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山东人 “因时而变” 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
从灶台到创新实践,山东端午透着 “实在劲儿”。不玄虚演绎,只将文化基因融入日常。当海草房飘出粽香、黄河岸边艾草摇曳,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传承的山东智慧:在务实中守护根本,在创新中延续活力,让传统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养分,这正是端午在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密码。(文/许铭琳)
- 聊诚评|粽香润齐鲁 龙舟载千年2025-05-27
- 聊诚评|品端午韵味,汲取前行力量2024-06-06
- 聊诚评|守正与创新让端午“更有味”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