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赏“国色”牡丹,品华夏“芳华”

2025-03-25 09:44:0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此前《国色芳华》热播,国色牡丹再次成为焦点,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牡丹之美,美在历史沉淀。牡丹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那时它初露芳容,宛如一颗悄然萌芽的文化种子。到了大唐盛世,牡丹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代。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描绘出牡丹盛开时,整个京城为之轰动的盛大场面。在宫廷,牡丹是奢华的象征,彰显着皇家的尊贵威严;在民间,牡丹为百姓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寄托。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牡丹不断繁衍发展,种植范围更广,品种更为丰富。它就像一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静静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每一段历史都在它的生长脉络中留下了独特印记。

  牡丹之韵,韵在文化交融。在华夏文化的大舞台上,牡丹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美好的寓意,是富贵、繁荣与吉祥的象征。从古至今,牡丹一直是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题材。画家们用细腻笔触精心勾勒牡丹的形态,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祈愿融入画作之中;文人墨客则以诗词为载体,借牡丹抒情言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形象地描绘出全城百姓为牡丹痴迷的景象,这种全民参与的赏花风尚,逐渐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它不仅是民间风俗的生动体现,更展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

  牡丹之魂,魂在精神凝聚。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尽显大气磅礴、雍容华贵之态,这与中华民族自信包容、坚韧不拔的精神高度契合。面对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如同牡丹一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努力在困境中绽放光彩;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牡丹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中华儿女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紧紧抓住机遇,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的丰富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让牡丹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使其中蕴含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成为滋养当代人心灵的源泉,为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赏国色牡丹,品华夏芳华。让我们在牡丹的芬芳中,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文化的魅力,传承民族的精神,携手共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