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打人事件:不必苛责沉默的大多数
近日,一男子拒绝并辱骂地铁扫码者的视频在网络当中传播,两分多钟的视频里,男子持续辱骂地铁扫码者。许多人看过视频后都非常气愤,只恨自己当时不在场,不能出手相助。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场当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不在场的正义之士,将见义勇为的抱负寄托于在场乘客,而当后者选择沉默时,很多人就在网络上批判其冷漠、麻木,甚至是借题发挥,直言国民道德素质低下。
事实上,我们不必跳到道德的制高点,对沉默的大多数横加指责,也不必上纲上线,借此批判国民素质,否定国人的道德修养。在具体的事件当中,我们应当具体而论。要知道,老人倒地,有人去扶也有人置若罔闻。在狭小的地铁车厢里发生过无数类似的事情,有人选择沉默围观,也有人选择出手相助。因此,我们不妨先站在乘客的角度,去寻找大多数人选择沉默的原因,这远比隔着屏幕谴责批判更有意义。
要知道,被辱骂的两位女士还有另外一种身份——地铁扫码者。这类人在地铁当中很常见,大多数人都对他们避而远之,毕竟随意扫描二维码,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漏和财产损失的风险。从笔者在地铁当中观察到的情况而言,乘客在遇到地铁扫码者时,有人选择置之不理,甚至是在看到地铁扫码者走过来时,提前将手机揣进裤兜,假装睡觉。有人会撒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对方没有手机流量或者信号不好。
许多乘客不胜其扰,将地铁扫码者投诉到地铁管理部门,而执法人员接到投诉后,只能对其采取劝离的措施。因为相关条例只对禁止散发小广告进行了明文规定,“扫码”属于新模式。所以,在法律没有明确之前,越来越多的扫码者进入地铁,影响了交通秩序,给地铁管理和执法部门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从这一点来讲,地铁扫码者并非真正的乘客,而是交通秩序的破坏者。
当然,即使他们是交通秩序的破坏者,也并不意味着大家有权去辱骂他们,因此,男子狂骂两个女孩并抢夺手机然后推女孩下车的恶劣行径,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批判。但是,扫码创业者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给乘客留下的印象,会影响大多数人的判断,当他们遭遇困难时,帮助与否,人们都会在心里打一番算盘。在这样的语境下,大多数人选择沉默也就不难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类似的事件当中,很多网络上的正义之士都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在场的旁观者,由此产生一种道德优越感。殊不知,看似正义的批判反而成了道德绑架,导致舆论失焦,伤及无辜。或许,我们更应当反思的是,为什么网络上的正义之士那么多,而现实社会当中,好人不够用。
文/杨雄
- 道德激励有时比简单谴责更有力量2016-01-18
- 模范倒了,道德不会倒2014-08-07
- 获救者请给恩人一个交代2013-09-23
- 卢浮宫泡脚不必道德过敏2013-08-02
- "女孩送孕妇被杀"让社会道德遭遇灭顶2013-08-02
- 女子对2亿元钻石说“不”,道德完胜2013-07-04
- 裸奔不是凌驾道德的理由2013-06-17
- 是谁纵容了惨烈车祸后的“趁火打劫”2013-06-06
- 围观地铁裸女道德暴力何时休?2013-05-24
- 谁来教会孩子远离色狼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