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是磨练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场所
近日,一项针对全国134所高校446名大学生发放的室友关系问卷调查显示:22.4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寝室矛盾,77.5%的受访者经历过室友不和,3.14%的受访者表示矛盾经常发生,7.40%的受访者想要搬离宿舍。上述数据或许有些大而化之,不过,一些高校相继发生的恶性事件,表明“宿舍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在这里,能够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同窗攻读之余还能间接获得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认识,宿舍则是“大学”这一交际网络的一寸投影。因此,大家生活的这个宿舍,本可以成为学子们学业、生活上互相砥砺前行的基石,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典范宿舍”。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室友关系在初期磨合后却转向矛盾和决裂,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推及宿舍关系难处的原因,不外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个人性格不同”“个人志趣不同”等,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成了最终激化矛盾的导火索。这些意见也在心理学诊断中找到了依据,宿舍矛盾似乎不过是个性迥异的人无法相互适应的问题,这就为那些不去努力营造和谐宿舍关系的行为找了借口。不少同学喜欢抱怨:“谁不愿意和室友像家人一样相处?可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性格各异,不是所有矛盾都能解决的。”随机分配宿舍的方法也屡屡遭到质疑,要求综合考虑个人“习惯、性格、专业”等不同因素、“更为人性化”的分配方式呼之欲出。
不过,如果按上述意见行事,恐怕我们非但不能前进,反而要后退不少。因为宿舍矛盾首先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是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学或许更强调“同性相吸”,可是在人际交往层面,不同性格、背景的人之间展开的交往更能促进个人成长。许多抱怨宿舍矛盾的同学同样承认良好宿舍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却从未认识到这笔财富从不会现成地摆在眼前,它必须靠宿舍每个成员同心协力地去打磨和创造。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如果一碰上摩擦便躲藏到“心理学”的龟壳中,一个人便永远无法收获友谊,更加不配享受互帮互助的良性宿舍关系。
伏尔泰曾经说过:“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要在两颗心之间建立友谊,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即“心照不宣”。不少宿舍关系之所以“剑拔弩张”,是因为在最初发现矛盾时没有适时地提出,反而选择了隐忍。或许隐忍者希望以此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牺牲,但未予公开表达,任何人都不能猜透其心意。拒绝交流、回避开诚布公地沟通,是现代人容易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简单依靠心理学原理来求个“心安理得”,而必须依靠交际技巧“漂亮”地化解它们。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朋友间的关系会不知不觉地被拉近,人与人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往乐趣,需要我们常加锻炼,而“宿舍”正是不断磨练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场所。不少人在换过宿舍之后,马上面临新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警示自己:世上并不存在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过分苛求对方本身就是需要摒弃的心理疾病。
当室友矛盾成为各类问题的靶子、当各大高校纷纷寻思如何“保护”学生免受伤害时,请务必记住,托庇于母鹰翅膀下的雏鹰不会高飞。与其消极被动地对待室友关系,不如积极、智慧地介入其中、提升自我。(施经)
- 坏宿舍让好大学离我们而去2016-06-15
- 性侵防线不仅在宿舍2013-09-26
- “40人共居一室”折射扭曲的就业观2013-05-29
- “中国好室友”破开了笼罩黑暗的坚冰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