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 立秋:时序更迭里的文化密码与人文情怀

2025-08-07 17:01:4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据天文测算,‌2025年立秋的精确时间为8月7日13:51:19‌,对应农历闰六月十四。‌‌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承夏启秋的关键节点,不仅标志着自然时序的轮转,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密码与深沉的人文情怀。

  物候变迁中的生命哲思

  立秋的物候现象,是古人解读自然的密码本。《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这三候的递进,勾勒出夏去秋来的渐变轨迹,更暗含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凉风驱散溽暑,却并非宣告生机的终结,而是自然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田野里的稻穗开始饱满,果园中的果实日渐丰腴,大地在褪去燥热后显露出厚重的孕育之力。这种对物候的观察,催生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习俗传承中的集体记忆

  立秋的传统习俗,是活着的文化化石,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北方“咬秋”吃西瓜,寓意咬住夏天的尾巴,为秋日健康储能;南方“晒秋”晾晒作物,将丰收的喜悦晾晒在晒架上,构成独特的民俗景观。这些习俗看似琐碎,实则是古人对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更是维系社群情感的纽带。在浙江衢州,立秋“摸秋”的习俗流传至今

 文人笔触下的情感共鸣

  立秋在文人笔下,成为抒发人文情怀的永恒主题,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 开启悲秋传统,却在萧瑟中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刘禹锡一反悲秋常态,写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秋日中读出昂扬的生命力量。不同的笔触背后,是文人对时序流转的敏感感知,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杜甫“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诗句,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立秋的瞬间变化,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文/刘乾)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