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立秋:田间地头的“丰收密码”与农事指南

2025-08-07 17:01:2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2025年8月7日,立秋如约而至。对城市居民而言,这或许只是日历上“贴秋膘”“啃秋瓜”的民俗符号;但对山东的农民来说,立秋是田间地头的“丰收密码”,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转折点”,更是农事活动的“作战指令”。

 气候转折:从“蒸烤”到“蓄力”

  立秋虽非酷暑终结者,却是气候转折的“分水岭”。此时,山东多地仍处“秋老虎”肆虐期,但昼夜温差开始拉大——白天高温催熟作物,夜晚凉风减少养分消耗。这种“昼热夜凉”的节奏,恰是玉米抽雄吐丝、大豆结荚、棉花结铃的“黄金期”。在潍坊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农户正根据温差调整通风时间,让番茄、黄瓜在适宜环境中加速膨大;而在临沂的苹果园,果农通过夜间喷水降温,避免果实因高温出现“日灼病”。

 农事关键期:“收”与“种”的双重考验

  立秋的农事活动,是“抢收”与“抢种”的双重奏。在鲁西南的玉米田,农民正加紧追施“攻粒肥”,确保夏玉米在霜降前完成灌浆;而在鲁北的棉花地,农户忙着打顶整枝,去除无效枝叶,让养分集中供给棉桃。与此同时,秋播作物也进入备耕阶段:德州的小麦种植户开始检测土壤墒情,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做准备;烟台的葡萄种植户则根据糖分积累情况,确定最佳采摘期。

  民俗里的生存智慧

  立秋的民俗,本质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指南”。“贴秋膘”并非单纯进补,而是通过食用高蛋白食物恢复夏季消耗的体力,为秋收劳作储备能量;“啃秋瓜”则暗含“防秋燥”的养生逻辑——西瓜性寒,可缓解立秋后常见的口干舌燥。这些习俗,是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身体管理术”。

  立秋对农民而言,不是诗意的节气符号,而是刻在土地里的“时间表”。从气候转折到农事安排,从灾害防御到民俗传承,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一年的收成。当城市人在立秋日“咬秋瓜”时,山东的农民正弯腰在田间,用汗水解读这份来自大自然的“丰收密码”。(文/李梦娇)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