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把群众“呼声”变“掌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工作的“阅卷人”,党员干部应积极回应群众“呼声”、从中寻找惠民之策,落实务实之举,把利民之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赢得群众“掌声”。
民生工作,关键在于办好与人民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实事,关注人民所关心、在意的切身问题。只有将为民服务的着力点精准聚焦于人民最真实、最迫切的“呼声”之上,才能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找准切实可行的路子,让民生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是目前存在部分人员将“为官不为”当成了“为官之道”,表面上看是工作节奏慢的问题,实则是精神懈怠、作风漂浮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直接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消解干群之间的信任。
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基层干部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对工作的推进缺乏紧迫感。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高高在上”,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闻不问,态度消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积极回应,让群众跑多次路、说多次话,对群众的“呼声”视而不见。群众的诉求往往具有时效性,比如就医、入学、就业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错过最佳时机,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时,慢作为不作为的工作作风也会侵蚀党群关系,让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往往来自日常的点滴感受,如果干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见行动,群众自然会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产生质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服务只有聚焦人民最真实的“呼声”,才能把牢方向、找准路子。既要忧民之忧,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柴米油盐到教育医疗,从就业创业到环境治理,件件落实、事事回应。只有真正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在为民服务中赢得民心。又要忧民之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面对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不能推诿扯皮,而要勇于涉险滩、破难题,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用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要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切实把群众的“呼声”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变为改进工作的目标,不断寻找服务人民的最佳方式,“掌声”自然会伴着人民生活幸福如期而至。(文/段舒涵)
- 写好“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2025-07-03
- 心系群众“心上事” 办好民生“上心事”2025-06-11
- 人勤春早、干字当头,奋力实现“开门稳”2025-02-11
-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2025-01-03
- 政务中心的“衣帽间”缘何好评如潮?2024-07-16
- 着眼全局 着手细微 真正解决民之“急难愁盼”2024-01-27
- 鲁网论见|让两会“呼”声托起民生“稳稳的幸福”2023-03-11
- 铁路调图绘就民生新图景2022-12-31
- 聊诚评|心系“民生小事”,勇担“国之大者”2022-12-21
- 答好“创新”这张“必考卷”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