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业不见了,段子成真背后的减负尴尬
减负并不一定是没作业、少作业,或许应在提高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多花点心思。孩子不觉得是负担,自然也就不存在“减负”了。
钱江晚报 | 2019-02-20 09:51 -
给快递小哥多一些制度保障
基于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制度关怀和保障,乃是应有之义。
工人日报 | 2019-02-20 09:50 -
违规发展党员不是“小任性”
保证村党组织的肌体健康,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是基础的基础,同时也是村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所在。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19-02-20 09:48 -
文化魅力动人心
充满魅力的文化,不会是年节时一闪而过的烟火,而应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让我们种下希望,收获未来。雪霁新晴待丰年,明月千里草木春。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19-02-20 09:47 -
山川草木皆有情
生态文明,连接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地方,不妨也要检视一下当地的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为官一任,就要惠泽一方生态,绝不能搞破坏生态环境那一套。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19-02-20 09:46 -
“无墙博物馆”绽放魅力
今天,在数字化博物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让人们看到了两者汇集的强大力量。数字化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让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完成了人与艺术从“静观”到“融入”的转化。这正是“无墙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人民日报 | 2019-02-20 09:45 -
今天,你种树了吗?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没有变。找准新需求,做好新供给,中国的消费市场不缺顾客
人民日报 | 2019-02-20 09:43 -
是什么原因让传统文化成了新的时尚
无论是故宫的元宵节灯会引爆互联网,还是近些年兴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文化部门、单位、企业瞄准了真实的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端频频发力,老百姓一边享受着文化大餐,一边也就和传统文化拉近了感情。
人民网 | 2019-02-19 10:41 -
故宫灯会订票网站为何“一秒瘫”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它只有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钱江晚报 | 2019-02-19 10:35 -
让工伤保险为“网约工”兜底
一些不具备法定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如一些网约平台上的快递骑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以“兼职”的身份存在于“网约”的雇佣关系里。这也让“网约工”这一新兴群体游离于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以外,缺乏相应的保障。
广州日报 | 2019-02-19 10:35 -
禁止“微信作业”是多赢之举
给学生减负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课内课外都要管,线上线下齐减负。
广州日报 | 2019-02-19 10:34 -
故宫首开夜场,让文物活在当下
纵观全球博物馆流变,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收藏、保管、展示的场所,越来越多的资源融合、跨界合作,不断丰富着博物馆的概念
广州日报 | 2019-02-19 10:34 -
“网约护士”不是共享经济
让互联网有效助力医疗健康服务,才能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三方APP不能直接绕过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实体医疗机构也要顺势而为,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南方日报 | 2019-02-19 10:26 -
故宫灯会走红启示从“新”看传统
故宫灯会走红的秘诀在推陈出新,启示我们要从“新”看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青年报 | 2019-02-19 10:24 -
“特殊延误补考”可否考虑常态机制
因天气、特殊病情等不可抗力等造成的“特殊延误补考”,可以考虑常态补考机制,不能再靠舆论倒逼和个案解决。
北京青年报 | 2019-02-19 10:21 -
交通局长被“怒怼”整改方案为何不提网约车
看来,对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应当继续“怒怼”下去,直至真正找到解决“黑车”泛滥问题的答案。
北京青年报 | 2019-02-19 10:16 -
主动停招热门专业为学校点赞
专业开设要谨慎而为,而在停招时也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无法提供高质量培养或不符合学生发展的专业要该停就停。
北京青年报 | 2019-02-19 10:15 -
药品减税,是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保障的第一步
为罕见病药物减税善莫大焉,但这只是给他们提供保障的第一步,更多的工作还有待整个社会共同加油。
光明日报 | 2019-02-14 16:04 -
对“门票寻亲”类创新应给予更多支持
综合近年来先后出现的“饮用水瓶寻亲”“酒瓶寻亲”和“共享单车寻亲”等探索来看,商品日益成为一种媒介,它广泛的扩散、细密的触角、无从预知的传递链条,将为承载其上的公益信息带来更多可能。而这不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对于“门票寻亲”类的创新探索,应该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
光明日报 | 2019-02-14 16:02 -
业主给物业发红包,“配齐”故事在背后
跟相关部门、物业企业三方坐下来,作为平等的一个对话伙伴去协商,社区治理其实是门可以操控的“技术活”。当居民们参与社区事务的专业性和公共精神不断提高,物业服务越来越专业化,那么关于家的温暖和舒适自然也会配齐了。
钱江晚报 | 2019-02-14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