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引发“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据3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报社发布的《2018年度消费维权信用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间,虚假宣传、假冒伪劣问题在总体消费投诉中占比接近11%,同比有所增长。专家认为,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与经营者的社会信用密切相关,我国信用治理制度诸多“短板”亟须补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央行相关负责人曾用“丈母娘挑女婿要看征信报告”的说法,形象地表达了信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失信行为多发,比如个人层面的“霸座”、老赖,企业层面的电信运营商“无限流量”虚假宣传、共享经济企业押金难退等。此外,数据显示,失信行为多体现在虚假宣传和假冒问题上,主要集中在食品、销售服务、服装鞋帽、保健品、家居用品等五大行业。
这些年我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进展,联合惩戒措施和机制发挥的效用不断扩大。然而,同时也存在刷单炒信、海淘高仿充作正品等涉嫌违法的乱象,阻碍着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究其原因,缺乏外在约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在较为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中,电子商务法出台前,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某种缺位一定程度上使得刷单、虚构物流信息等行为广泛存在;还有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随着消费模式不断更新变化,消费市场特别是网络市场出现一系列透支信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新情况,越来越凸显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有企业信用意识欠缺的原因,比如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用以牟利、保健品市场夸大宣传、预付消费领域的“跑路”,等等。
对于企业、行业发展而言,信用是无价之宝。国外知名企业无一不把自家信用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精心呵护。相反,以小黄车退押金事件为例,千万用户几乎一夜之间选择退押金,除了从众心理外,企业平常的退押金“秒变”购买优惠卡、月卡等不诚信套路多次被曝光,或许也是造成“雪崩”的一片“雪花”。
不久前,中消协公布2019年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更放心”,这是对消费领域信用体系的呼唤,也是对放心消费环境的期盼。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重视信用、打造信用、提升信用的良好风尚,既是亿万消费者的共同向往,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设立信用监督管理司,我国一直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统一的、综合的信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随着消费模式不断变化,失信行为在表现方式、行为手法上花样翻新,导致监管治理难度增加,暴露治理“短板”,这些都需要从技术上、制度规范上“补课”,用机制约束商业失信。
从“狼来了”的故事到“塔西佗陷阱”,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信用透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旦一个人或组织失去了信用,不论做的是坏事还是好事,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让消费者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才能真正用信用激发消费潜能,为美好生活的蓝图增添更多亮色。
- 天天“3·15”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