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别再给清北“造神”了
如果你上网搜索那些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总能看到诸如“平时很轻松,从来不上补课班”“考前不复习,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等等报道,仿佛考上清北的孩子都是不用努力的天才。
不止如此,在很多报道或综艺节目里,清北学子往往还会和文体双优、多才多艺、长相出众等标签挂钩。看完这些报道,作为一名北大学生,我总会产生一种“此人只应天上有”的错觉。
不容否认,在清北,有许多十分优秀的人,其中不乏让资质平庸者感到如何努力都追不上的“天赋型”选手。有时候我们也会感慨,在北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简直太大了。但实际上,在北大的这3年里,我从未见到过一个能够靠着自己的天才,不用努力就顺风顺水的人。见到更多的,是一边担心自己不断后退的发际线、一边继续熬夜通宵学习的“拼命三郎”;是上课前一小时已经被坐满的前三排;是学习压力大到发朋友圈哭诉,哭完接着赶论文、赶实验、做学工的同侪。
世上从来都没有神,只有脚踏实地努力着的普通人。有些刚刚入学的孩子,因为看多了别人为他塑造的“神像”,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同学的规劝没有一句听得进去,最终落得个挂科的结果。还有去年上了热搜的清华“特奖夫妇”,收获了太多赞誉,就真把自己放在人生赢家的位置上,行事肆无忌惮,最终自掘坟墓。
媒体如此“造神”,不光是在捧杀当事人,更是对普通人努力的不尊重。那些来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拼尽全力、好不容易考上清华,却得知自己的同学都是“玩着就考来”的,她又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无法选择的出身的不公?可事实上,为了更多的流量,某些媒体用“神化个体”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看出身、看天赋、不看努力的浮躁而虚荣的舆论环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承认自己的成功是依靠辛苦努力得来的,有时都成为一种羞耻。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那些执着的、勤奋的、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的普通人,远比人为营造出来的幻象更值得称赞。
- “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究竟打了谁的脸?2019-08-21
- 一出娘胎就进“清华北大” 美意的背后是焦虑2019-06-24
- 为什么这么多“清华”幼儿园2019-05-14
- 清华大学,请放过清华幼儿园2019-05-13
- 欲会写作,必先学会思考2018-05-23
- 磁县县政府重奖清华北大生之忧2017-09-04
- 清华北大不对参观者作限制又会怎样2017-08-08
- 清华新生都要学游泳,有那么多场地吗?2017-03-28
- 非洲,用梦想拥抱的热土2017-02-27
- 北大清华也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办好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