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酒盒印失踪儿童,用商业行为拓展公益事业边界

2019-01-18 14:39: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作者:然玉

  近日,重庆一家酒厂定制11万瓶酒,在包装上印上了失踪儿童信息。酒厂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因身边有朋友家孩子走失,所以他想到利用企业的产品来传播失踪儿童信息。该负责人称,销售款均直接捐赠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保证款项透明。据介绍,失踪儿童的信息均来自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

  随着全社会公益意识的觉醒,近年来越来越多商业主体都投身到了寻找失踪儿童的行动中来。最新案例中,酒厂把失踪儿童的照片印在了自家产品的外包装上,11万瓶酒就像是流动的寻人启事。可如同过往许多类似案例一样,此事一经曝出,便有人迅速质疑其炒作。

  炒作到底该如何定义?非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定义炒作的标准无疑有些苛刻了。可以预见,这家酒厂必然会从此次公益行动中“获益”,比如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或许顺带还能带动销量等。但这又有何不可呢?须知,无私奉献是公益,互利双赢也是公益,考虑到人性偏好,后一种公益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好像更可行。

  动辄以炒作否定公益尝试,这是极不负责任的。置之于现实语境下,判断公益行动是不是炒作,理应有简单而明确的标准,那就是相关主体是否只说不做、少说多做或者说到做不到。以此量之,这家酒厂至少目前言行一致,还允诺将这批定制酒的销售收入直接捐献给慈善组织。

  在酒盒上印失踪儿童照片,实则契合了“公益诉求内嵌进商业活动”的新思路、新潮流。现代商品社会,海量的商品不仅仅是消费品,其本身更是渠道、是媒介、是终端。过去,实体商品的外包装只是标识生产信息,近些年来某些商品开始印上“鸡汤金句”“生活箴言”等抽象文化符号,而在此之后,近来越来越多的商品又尝试将“公益广告”印在外包装上。商业活动与公益诉求的有机结合,让商业行为多了一份人文关怀,让公益事业拓宽了自身的边界与可能。这不是炒作,而是商业社会正向催生的必然结果。(然玉)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