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害APP,不能高估无良企业的底线
作者:李一陵
教育部出台规定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后,近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响应,目前浙江、四川、安徽等教育厅都已启动了教育类APP等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行动。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教育类APP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家长的视野,被中小学教师所推荐。由于缺乏监管,教育类APP领域乱象频现,一些企业为了流量,甚至丧失了教育初心,不断突破底线,用涉黄、网络游戏等有害内容吸引学生。
这类乱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针对媒体曝光的问题,网信办、教育部、全国扫黄打非办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整治措施,治理涉黄内容、网游泛滥等乱象。据统计,去年10月20日以来,仅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就有超过15000个教育类APP被进行了下架操作,其中11月11日当天的下架数达到1004个。短时间内,有这么多问题APP被处罚,由此可见教育类APP领域问题之严重。
日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要求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禁止教师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强化学校的主体责任,规范教师的推荐行为,为防止有害APP进校园设置了一道防线。
但在校园内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被有害APP坑害的新闻仍不时出现。以“互动作业APP”为例,2017年其就被媒体多次曝光违规。2018年10月,“互动作业APP”再次因为涉黄和游戏泛滥被媒体曝光,并引发监管部门介入,旗下APP和微信公号被关停。没想到关停次日,其APP和官方微信立马更名复活,而且依然嵌入第三方游戏平台,利用游戏吸引中小学生流量。
而就在媒体曝光“互动作业APP”的当口,微信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山寨公众号和小程序,利用舆论热度迅速上线,拿色情文章和网游大肆吸引用户流量。一些打着“学校”“作业”旗号的山寨公众的账号主体甚至由房产营销策划公司开设。可见,治理有害信息不仅要面对一些无良的教育企业,还要注意到这些无良教育企业背后的其他商家,以学习的幌子分食流量。
这些问题,与相关平台审核不严、投诉不畅有关。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代办公司打出广告代办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开通、认证业务,并声称只要花钱就可以摆平微信平台的审核。而媒体调查投诉上述山寨公众号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踢皮球”。种种现象表明,治理面对青少年的有害信息并没有那么轻松。对于那些屡禁不止无良教育企业,绝对不能允许它们继续下探底线,必须要有更严厉的措施,让其付出代价,失去继续作恶的能力。互联网平台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入到防范有害信息危害青少年权益的阵营中来,严格落实内容审核、资质验证的责任,避免成为无良企业以青少年权益为代价牟利的帮凶。(李一陵)
- 防晒霜卷入科学流言,还涂吗?2019-06-06
- “净网”需要社会合力2014-04-28
- 缺少法治 网络难逃“公地悲剧”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