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中诉说文化自信
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她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气定神闲、从容应对,最终凭借出色的现场发挥赢得桂冠。
武亦姝的一夜走红跟我们所熟知的“网红”、歌手等的走红并不相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她不凭借炒作,不需要讲故事,在举手投足间、吟诗诵词中,就让人感受到了她的“诗心”和才情,脱口而出的《诗经·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瞬间圈粉无数。这样的“圈粉”也让人感受到,这不仅是武亦姝的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其实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早与我们的悠远神思、悲欢离合紧密而自然地融为一体。
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阅读方式随处可见,各种“成功论”甚嚣尘上,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急功近利。某官员因信仰缺失而腐化堕落,某女借款整容塑身只为嫁入豪门,某老人摔倒因无人扶而身亡……这样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令人不禁感到困惑: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为何我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了。夜幕之下,人们的心灵或许都泛着白花花的“老茧”,还有人读诗吗,还有人读那些温润而细腻的情感吗?
武亦姝的走红,《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让笔者感到由衷地欣喜。喜的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与“诗词”一词共同映入大众眼帘,将让更多人发现或重拾古典诗词的美,收获一笔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喜的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她的成功源于兴趣和坚持,将让更多人明白武亦姝如是,城市文化中诗书气质的培育亦如是;喜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国诗词大会》产生的可观效应,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将会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读物或节目出现在我们眼前,被大家所了解、熟悉和热爱,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难得的“诗意”。
“我们需要一片心灵的港湾,一片文化的绿洲,一片让思想轻舞飞扬的天空。”随着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培育出更多的“武亦姝”,滋养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文/谢鸿瑞
- 集章:旅游活动新亮点2023-07-28
- 癸卯春晚旁批 ——走进当代中国文艺的殿堂2023-02-03
- 铁路老物件承载初心催人奋勇争先2022-09-19
- 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2020-02-17
- 绘好文旅融合“工笔画”2019-12-23
-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原创动漫文化传承2019-09-26
-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2019-07-30
- 夜经济更需要文化支撑2019-07-29
- 落后与发达之间,差的是一杯酒吗?2019-07-10
-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尚元素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