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发扬中医药必须保护环境

2016-12-09 10:17:00 来源:北京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12月6日,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这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重视其发展既是对传统医学的发扬,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明代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而今,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认可针灸等中医疗法的国家已达103个。无论是屠呦呦因“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还是里约奥运会、G20峰会上掀起的中医热,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见证着中医药的魅力。

  但王国强的一番提醒,也着实点出了当前中医药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尴尬。的确,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下,中医常常被批评不够科学,除了因其太过依赖经验以外,一个重要论据便是治疗不能立即见效。疗效周期因疗法不同固然会有所差异,但在这场辩论中,中药材的质量的确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与合成西药不同,中药多是自然生长,讲究生态天然、道地取材。药效如何,受环境影响很大。例如,广藿香有化湿、解暑、止呕的功效,主要适合在广州地区栽培,一旦气候发生变化,如空气、土壤、水源等被污染了,药效就会打折扣。与此同时,中药材需求与日俱增,促使家种比例逐渐增加,随之出现农药化肥过量使用、违背时间规律采收等问题。由是观之,与其说是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不如说是毁在药材质量上,毁在环境破坏上。

  品质是中医和中药的生命。如何从保护环境入手,保障中药的品质,是一个必须思考的命题。一方面,或许还得从加强中药资源地的环境保护着手,给野生药材留下适宜生存之地。另一方面,也要正视自然环境承载力毕竟有限,中医药的发展只依靠野生药材不切实际,大可引进现代技术、创新培植方式,建设优质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只有做到源头清晰、过程可控、质量可检、数量可调、责任可追,中药才会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

  认清中药的环境依赖性,在源头上种好药、产好药,千年中医药就能在现代医学中立稳脚跟。(晁星)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