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贫困生认定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2016-09-23 11:31:00 来源:荆楚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贫困生认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都会拿出来炒一遍现饭。客观而言,贫困生的资质认定确实存在诸多难题。正因如此,在这个问题上,高校一直在寻求最优解。可关键不在于没有可行的办法,而是在落实环节出现“掉链子”。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使在刀刃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精准扶贫”。然近年来,虽说各所高校出台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一套接着一套,也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可质疑的声音却从未间断。随着日益上涨的学费压力,贫困助学金对于“真贫困”学生而言越发的显得重要,这就要求资助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落在关键点上。

  回望全国高校以往的实践经验,只是在评定细则方面略有不同,总体认定标准其实如出一辙。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调查”,然后班级进行“民主评议”,再由“院校进行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高度统一的是,基本都会特别强调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病、家庭遭遇灾害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认定规则看上去全面且合理,可关键漏洞就出在“院校进行审核”环节。

  由于贫困认定需要综合多项指标,难免会出现学生所填信息难辨真伪,不能“一刀切”划定贫困生生活线等现实问题。由此可能导致数据失真、“主动贫困”学生趁虚而入等有失公允的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寒门学子”担心暴露家庭情况影响人际交往,而对这项资助心存抵触。原本是给真正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反倒在实际发放的流程中偏离了正轨。

  据去年扬州大学文学院组织的调研团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6.8%的受助者认为工作人员是经过“详细了解、仔细核查”的。审核认定的责任就转移到高校后,“家庭所在地实地走访”的只有17.9%,“与地方民政部门核实”的占25.8%,还有7.3%的执行者“从不核查”。说明高校的在核实信息方面连最基本的样子都没有做出来,这种尴尬现象在全国高校都普遍存在。说明高校在追求效率目标的同时,常常与价值目标处于对立状态,这就给政策公平的实现形成障碍。

  无论是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与否或使用电脑的时间和用途,还是某段时间内校园卡在食堂的消费记录,其实都凸显出高校在认定学生贫困资格时的些许无奈。而在校方甄别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办法看似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却也都不是无懈可击之举。实际上,最难的点还是在落实环节。实地走访核实无疑是所有办法中最有效的途径,却因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难以兑现,以至于所谓的办法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就应当担负起“雪中送炭”的作用,发挥“精准扶贫”的价值。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固然复杂,也无法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但绝不是毫无操作性可言。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严开贫困证明,学生讲究诚信之本,高校实实在在地俯下身子,以智慧和行动核实贫困申请信息。

  作者:磊磊

责任编辑: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