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信息上网,民生钱袋子才能有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和资金下拨到基层,当前发生在这一领域的腐败风险上升。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使脱贫对象的“获得感”被严重剥夺。除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层干部惯用的违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在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即“给你争取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6月16日《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扶贫款项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含金量,自然也就成为贫困地区力争的一块“肥肉”,都希望能分得一羹为当地经济发展、脱贫添把柴火。但也无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打劫”行为,个别基层干部或组织将上面拔下来的扶贫款克扣放入私囊或挪为它用,致使政策变了味儿,钱的用途走了样,扶贫项目打了水漂。
扶贫款项“滴跑漏”现象的产生,除了基层干部主观贪念外,更多还是监管出了纰漏,信息不够公开,干部作风没有深入基层导致。一块久旱逢甘露的土地,哪怕只有一滴甘露,也难免会被众人望眼欲穿。
事实上,基层部分扶贫款项的下拔,除了数字的流动,很少有行之有效的针对扶贫款项使具体落实的责任人,扶贫项目建立推进计划,受用人使用情况等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追踪体系。正因为监管缺失、信息不透明、干部作风不扎实,才让那些心术不正之人有了可趁之机,伸向扶贫款的黑手也逐渐多了起来。
虽然“揩油”扶贫款的案例称不上多如牛毛,但也是一抓一大把,群众反响较大,影响恶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中央扶贫政策,更让基层百姓曲解了政府的善意。丢了钱事小,失了诚信、民心事大。
因此,要让扶贫助困资金真正发挥好“保命钱”“兜底钱”作用,防止“滴跑漏”现象,关键要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督两个方面发力,实现由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不能总停留在信息“贫困”阶段,要彻底打破陈旧的信息“上墙”观念,将扶贫款使用情况在网上进行流程追踪、效果评价、信息公开。
唯有做到责任到人、监管到位、信息透明、严厉追责、干部身入,才能让那些有着“揩油”、“打劫”念头的不法之徒断了念想,扶贫这个民生“钱袋子”才能有保障。
作者:谢晓刚
- 防控疫情要用好大数据2020-02-17
- 泄露乘机信息,应追究法律责任2020-01-06
- 彰显“基层减负”新气象2019-12-16
- 防老人走失需要多重守护2019-09-17
- 对售卖“人脸数据”的行为应尽早打击2019-09-16
- 个人信息扩容,为保护“加码”2019-08-23
- 身份信息被人冒用,失主岂能成“苦主”2019-08-22
- 网红割指自残,平台不能做甩手掌柜2019-08-08
- 信息共享是遏制假学生证的良药2019-08-06
- 慈善信息“一网可查”,倒逼网络募捐透明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