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门票思维”下旅游业难成气候

2015-09-05 11:2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长期以来,各地景区门票收入主要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旅游业其他方面的收入则大多归于企业和居民。景区不是地方政府的,而是全体居民和全国人民的,在旅游经济环境下,如果景区门票收入减少了,其他方面的收入却大大增加,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自然也水涨船高。

  今年又进入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解禁”周期,全国一批4A级以上景区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如上海东方明珠近日发布公告,明年3月1日起门票价格从220元(含太空舱)上调至240元。今年以来,已经有福建清源山、甘肃麦积山、南京莫愁湖、广西桂林荔浦银子岩景区、湖北利川大水井旅游景区等相继公布了涨价时间表,其中银子岩景区拟从65元/人次上调至85元/人次,调价幅度达到30.8%。

  解禁不解禁,对景区门票价格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明里暗里的涨价,早已是各地发展旅游业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那些没有涨价的景区,多半是因为太不具有吸引力,缺乏涨价的条件和基础,否则也会选择涨价。依靠这样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到底有多少前景?只会涨价的旅游,还能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吗?中国的旅游业会不会毁在地方政府的“门票思维”之下?这些尖锐的问题,无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加之不少景区存在人满为患、交通堵塞、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越来越多国人开始选择到国外旅游,仅日本就不知吸引了多少中国游客。而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也都在加大吸引中国游客的力度,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与措施。中国居民出国出境游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在今年的春节和“五一”小长假期间,国内不少景区就面临出境游增多带来的冲击。

  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旅游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但不少地方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却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广大居民的意愿。如果对旅游业只看到门票、看到涨价,这样的旅游业怎么可能有生机?各地长假和小长假结束后对外公布的数据中,景区门票收入一直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中可知在地方政府眼里,旅游业几乎就等于门票收入,两者几乎可以画等号。在“门票思维”支配下,地方政府和景区自然会围绕门票大做文章,一有机会就涨价了。

  当前环境下,门票确实是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对整个旅游业特别是旨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地方来说,如果发展旅游业只考虑门票收入,那旅游业是很难形成气候的,更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把旅游当作一个综合产业来发展,把旅游业与整个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发展,而不是局限于门票收入。过度在乎门票收入,把门票收入作为旅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就会路越走越窄。

  事实证明,凡是旅游业做得好的地方,门票价格都比较合适,门票收入占全部旅游收入的比重并不高。如杭州西湖的旅游收入,就是以其他方面的收入为主,门票收入已经很低很低,大门则已经取消门票。反之,那些把门票价格订得很高的地方,看起来门票收入很多,其他方面的收入却较低,总收入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要想改变“门票思维”,最关键的还在于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各地景区门票收入主要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旅游业其他方面的收入则大多归于企业和居民,站在政府利益的角度出发,自然会更加重视门票收入。但严格说来,景区不是地方政府的,而是全体居民和全国人民的,在旅游经济环境下,如果景区门票收入减少了,其他方面的收入却大大增加,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自然也水涨船高。这个简单的道理,地方政府应当认真领会。

  过度强调门票收入的重要,过度把涨价看作是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手段,旅游业无法真正形成气候,也违背了发展“旅游经济”的本义。当各地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方面,一些没有景区的地方也在大建人造景观,但如果不改变门票思维,旅游上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新造的景点也会成为“死景”,反而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