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以利益格局重构消除“门票依赖”

2018-06-27 10:3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暑期临近,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景区门票价格再度成为备受瞩目的公共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几个月来,多个景区门票价格陆续下调,受到人们欢迎。但是,前几年一些知名景区“逢节必涨”、“旺季涨价”的现象也让不少准备出游的人担心,人们希望门票价格稳中有降能成为常态。专家指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已成为阻碍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6月26日《人民日报》)

  首先应当承认,景区建设、管理与维护都是有投入的,投入之后谋求回报是正常的商业伦理,而门票收入是景区最直接、最快捷的获利途径,容易成为谋求回报的首选方式。同时要看到,我国景区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个是公益属性,除像迪斯尼那样的纯市场投资的项目之外,如故宫、泰山之类的文化与自然景区,应当是全体国民共有的财富,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公益性景区的“低成本共享”,是全体国民应有的文化权益。另一个是经济属性,如果门票价格过高,会加大游客的显性负担,抑制旅游消费的动力和潜力。

  旅游消费是一种弹性消费,对游客来说好比“无底洞”,除了景点门票之外,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样样都要花钱,只不过其他的选项有可选性,是好是坏、是贵还是便宜都难有绝对的判断,在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环境下,游客在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稍一松手,几张门票钱就出去了。研究表明,旅游全产业链效益一般为门票价值的7倍,换言之,景区与其相关的整体旅游产业有高度的利益同向性,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最著名的例子是,杭州西湖实行免费开放与综合保护工程以来,杭州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持续扩大,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以百亿计。包括西湖在内多地景区的实践说明,如果具备相应条件,以降门票价格乃至免门票扩大流量,拉动整体旅游消费,是一个切实可行而且有利可图的选择。

  然而,对不少旅游地来说,现实的难题是景区资源实现了共享,收益分配却相互割裂,比如外围的酒店、餐饮、购物赚了钱,却并未给予景区开发合理的补偿。尤其是社会资本开发的景区,如果降门票或免门票却未得到合理的补偿,就会陷入“门票降免越多损失越大”的困境。换言之,旅游业态实现了一体化,如果旅游内在经济利益并未实现一体化,旅游景区就无法克服对“门票经济”的依赖。这也是多年来一些地方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景区票价真正降下来,关键要让那个景区能够从整体产业收益中获得反哺,实现“加”与“减”的平衡。这里主要包括政府、市场、景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地方政府应当减轻对“门票经济”、“景区经济”的直接依赖,转而从做大旅游产业蛋糕的整体收益中获得以税收为主的收益。对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公益性景区,应当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正常运营,景区应当带头降低门票价格或者实行免费旅游,直接让利于游客,带动旅游可持续竞争与发展。

  其次,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通过利益纽带,把景区、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连起来,用市场的手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景区转型发展,做大自身产业经济。重点要从单纯的旅游观光转而发展包括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医疗等在内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扭转小景区与大旅游结构性的错位,拓展自身赢利空间,切实减轻门票依赖,最终实现景区低价或免费旅游。

  降低景区门票价格需要有一个周期,需要旅游市场化、规模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充分促进利益共享。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着眼长远,作出必要的让利和退位,通过重构全域旅游利益格局,有效消除景区的“门票依赖”。(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