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老有所养”离不开多元化养老模式

2015-05-28 10: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北京市第一部养老产业蓝皮书《2015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本市养老机构八成位于五环之外,养老机构存在床位紧张和床位空置并行的情况,一方面养老床位缺口接近5万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仅为40%。 (5月27日《北京青年报》)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而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家庭功能的分化,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化养老逐渐从特殊性需要向普遍性需要转变。这边厢,是公众强烈的养老诉求;那边厢,是养老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供求链条的断裂甚至是脱节,让“老有所养”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不论是养老院的投建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空间错位,还是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供给不足,抑或老人对养老院膳食不满意,都降低了人们进入养老机构的意愿。由此观之,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就必须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满足老人差异性、个性化的养老诉求。

  在参与时代,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利于推动政府、市场和民间力量在社会互动中分担公共责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可是,客观上的资金、场地乃至政策“瓶颈”也好,主观上的成本收益的算计也罢,民营养老机构通常都位于边缘化地段,从而导致养老市场床位紧张和床位空置并行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入住养老院最关心医疗条件和离家距离两个问题。虽然近些年北京建设了不少养老院,但由于主要位于郊区,导致许多老人望而却步。此外,市场化机制下,养老院的价位和老人的退休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让许多老人住不起养老院。只有降低养老成本,为老人养老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才能让“老有所养”从愿景走向现实。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养老方兴未艾。社区养老兼具居家养老和民营养老院的优点,克服和摒弃了二者的缺陷与不足。社区养老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为社区的老人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老人虽然还是住在家中,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却由社区内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养老虽然将民营养老院的各类服务引入社区,却没有对老人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较好地处理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代际关系的矛盾与纠纷。

  优化民营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让民营养老院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医养结合更加紧密;推广社区养老,为社会化养老提供民间支点;只有不断打造多元化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才会水到渠成。(杨朝清)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