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救灾,总理的奔波传递坚定信念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由于震源深度非常浅只有12千米,属于浅源地震。再加上鲁甸县人口稠密,特别是农村地区大多数都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为主,因此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伤亡数字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至今已造成数百人不幸遇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伤亡,妥善安置群众。李克强总理更是亲自前往灾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与此同时,武警官兵、民兵、消防队员以及从昆明、北京、四川等地紧急支援的医务人员、地震专家等一大批救援人员迅速向灾区集结。全国齐心协力,只为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灾害无情人有情,这是一场与时间、与生命赛跑的比赛,我们输不起,必须拼尽全力。
据中新网报道,当李克强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五公里多,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鲁甸县龙泉村,这已是他就任总理短短1年零5个月来,第二次急紧奔赴地震灾区。这一次,他看起来一样的沉痛却不失坚定。透过李克强24小时震区奔波的足迹,也让中国总理的思路愈加清晰。
在全面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李克强总理一些细节之美,让我们感动,更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他在地震后的第二天一早,就坐上飞机直奔灾区。为了节省时间,在飞机上就召开各个部门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当前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为了查看受灾最严重的龙泉村的灾情,即便道路不通,总理仍在泥泞的小路上,徒步5公里前往。
途中李总理不慎滑倒,用泥水洗手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这才是人民的好总理。只要能在第一时间慰问救援人员,给他们打气。看望灾民,给他们带来希望,即使路途崎岖,也抵挡不住总理坚定的步伐。在察看废墟上的救援情况时,多次遇到抢救伤员的队伍走过,总理每次都主动让道,并抬起手臂护送队伍离开。“让伤员先走”,已经成为总理视察时的原则。这是对伤者、对生命的尊重,在灾难面前,总理带头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官员学习。
当李克强在视察的路上,遇到一位头上缠着纱布的老大爷时,他他主动上去扶住老大爷的手臂,询问伤情如何。他还指着村口方向对老大爷说:“医疗车就在那边,要防止伤口感染。”朴实的话语,展现着总理对每一个受灾人民的关心。无论是在废墟上,还是在医疗救助点,无论是慰问抢险一线的官兵,还是看望受伤的群众,总理到处奔波的身影,让救灾思路愈加清晰,让所有人都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从开会前提议起立为遇难者默哀,到看望鼓励失去亲人和受伤的灾民;从称赞鲁甸县领导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需求,到称赞外地医疗专家是及时雨;从嘱咐灾民一定会住进比此前更好的房子,到嘱咐官兵们“不要管我,继续搜救”。李克强总理的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动,他亲民务实,更加接地气的作风,让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
李克强还对媒体强调,政府正采取一切措施,担起应担的责任,抢险救灾,不留遗憾。他也感谢记者在震区的报道,不仅向外界传达了当地民众有信心有力量战胜灾害,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就像去年4月,在芦山地震救灾中一样,在这次从8月4日早上至8月5日的24小时救灾奔波中,“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是李克强反复强调的关键和始终坚守的信念,而这份信念则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足迹当中。
鲁甸地震,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内心。加油鲁甸,让我们来共同坚强面对天灾,因为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坚强勇敢的中国人民!(乾龙平)
- 造出圆珠笔头,有多值得骄傲?2017-01-11
- 秦百川:痛斥“你妈是你妈”,总理剑指何方?2015-05-08
- 无用审批项目应早发现早取消2014-06-06
- “抓落实”是一个长期课题2014-06-05
- 韩国总理辞职未必是担当2014-04-28
- 李泓冰:从总理的“心头之痛”看执政良心2014-03-14
- 时评:李克强总理如何向改革要动力2014-03-13
- 李总理脱稿是对反恐“提案”的回答2014-03-06
- 总理“点赞”的“双11”消费时点 还缺点什么?2013-11-11
- 草根创业精神需要各方呵护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