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舆论监督是技术活

2014-06-02 15:29: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现如今,中国有两类新闻的关注度最高,一是反腐,二是食品安全问题。前不久,某新闻网站重磅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系列报道,称暗访发现一辆运输地沟油的货车驶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金龙鱼食用油的母公司,瞬间就引得舆论一片沸腾。

  这组暗访报道始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时间,该网站记者为此曾多次辗转北京、河北和天津。正式推出这组报道前,该网站专门精心制作了《地沟油去哪儿》的专题,除了详尽的文字和视频报道,该专题还包括数张信息图,以及专家访谈。万事俱备,报道组坐等“点赞”。

  报道正式推出后,相关话题迅速蹿至微博热门话题榜首。这样的结果不意外。在深受食品安全危机之困的中国,一组融合“地沟油”“金龙鱼”“涉及方便面企业”等关键词的揭黑报道,具备火爆网络的一切要素。此前,坊间一直不乏地沟油回流至餐桌的传闻,《地沟油去哪儿》的暗访报道为坐实传闻提供了“铁证”。

  不过,好景不长。嘉里粮油官网迅速否认了地沟油进入厂区的报道,宣称将对相关媒体提起诉讼并索赔一亿元。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分局等五部门,也联合发布公告为嘉里背书,称媒体报道“与事实有重大出入”。

  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15日发布文章《大型食用油企业用地沟油?暗访者或许摸错了门》,图文并茂地指出记者在天津暗访区域有两家油品工厂,一家是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这篇刊发于“谣言粉碎机”专栏的文章所用的口径,与嘉里粮油的辟谣信息一致。

  一些媒体同行发现了对这组报道的“硬伤”,因此颇有微词。“评论员李铁”认为,这篇报道利用了人们对地沟油的恐惧,利用了人们乐于传播大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丑闻的心理,“采取捕风捉影的方式”“毫无新闻规范可言”。《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张天蔚则在微博评价这篇报道“主题先行、罗织证据,且故意在关键细节上含混其词,启发读者的恐怖联想,集当下媒体暗报道黑手段之大成”。

  媒体记者花大量时间经历暗访地沟油流向,初衷应该是关心公共利益,但却因为报道不够专业而陷入了尴尬。不过,舆论形势在5月18日出现了一个转折。当天,该网站记者在河北境内追踪地沟油流向时采访遇阻,“其中有一人用砖头砸打记者头部”,“记者相机、手机被抢走”。这篇追踪报道并没有直接回应“摸错门”的指控,但记者仍强调嘉里粮油与嘉里油脂化学“两个厂区之间只有低矮的隔离物”。

  舆论被这两段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信息搅浑,有些网友坚信企业殴打记者是因为心虚——在以往的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采访时被问题企业恐吓、殴打几乎是家常便饭,围观者自行“脑补”了采访遇阻的原因;还有不少人则声称,即使媒体拍到的地沟油确实运进了嘉里油脂化学,也很容易“翻墙”进入嘉里粮油。

  对此,《北京青年报》5月19日发表评论《应该如何追问地沟油去哪儿了》,认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要做的,应是追问进入化工企业的地沟油,究竟有没有“翻墙”进入粮油生产。文章认为,一个结论不明的暗示能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但在风声鹤唳的环境下,一篇有瑕疵的报道给公众的安全感造成的伤害很难消除。

  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高度敏感的食品安全领域,确实有过不少媒体误报导致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受损的先例。在信息不对等的机制下,民众更倾向于认为,企业的道德约束会屈从于逐利本能,进而想方设法实现利润最大化。正因如此,一旦出现事关食品安全的传闻,很多人都会选择“宁可信其有”的保守态度。

  食用油市场不乏替代者,嘉里粮油无疑会希望这场地沟油风波尽快“翻篇”。5月19日晚,网上出现嘉里粮油将与涉事网站和解的传闻,称双方高层已会面并初步达成和解,诉讼或将无果而终。第二天,该网站刊出一份致歉声明,承认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随后也发表声明,称“将不会就本次误报事件对相关网站采取法律行动”。

  吊诡的是,媒体的致歉与益海嘉里的撤诉,并未给这起风波画上完整句号。有些带有阴谋论色彩的猜想坚持认为,涉事网站同意和解可能是因为记者受到了某种压力,益海嘉里选择不予追究也许是因为确实“不干净”。这种含混不清的猜想,正是乌龙报道的后遗症,也再次说明有瑕疵的舆论监督的负面影响多难消除。

  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能扫除邪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创造条件接受媒体监督。不过,正如《新民晚报》的评论所说,媒体记者要做好舆论监督,也需以“自身硬”为前提。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媒体记者要求过硬的专业素养,报道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留有“硬伤”;其二,舆论监督要更纯粹,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迎合社会情绪,更不能为了利益而折腰。(易艳刚)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