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跑奖黑幕不能有人揭无人查

2014-06-02 15:10:00 来源:法制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微博爆料称,湖北一诗人“诗写得很差”,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并附上其诗作,称湖北省作协不该推荐这类作品参评。5月27日晚,当事人、湖北籍诗人柳忠秧对此回应称,方方“没有资格评论我的诗好坏”,将走法律程序,还自己一个清白。

  评判诗歌的价值当然见仁见智,但读起来是好是坏,公众大抵还有一个朴素的判断。对报道中柳忠秧的诗歌,舆论大多并未给予积极评价,这同初选中湖北评委给出的“史所罕见”的判断,形成了极大反差。另一方面,柳忠秧的诗歌在专家眼中也是褒贬不一,在广东未获认可,在湖北却能全票通过,其中的故事的确耐人寻味。评选背后是否存有黑幕,需要湖北省作协给其他作者甚至公众一个交代。

  这些年,文坛评奖乱象频现,背后的猫腻更是彼此心照不宣。四大文学奖的结果每每出炉,公平性便遭质疑,“黑幕”“跑奖”等爆料让文坛评奖从小圈子里的“自家事”变成了备受公众瞩目的公共事件。很多评奖弊端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作协再对评奖猫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只会将权威性评奖拉下神坛,而结果不只是其他参评者深受其害,更会戕害整个社会的文学氛围。

  文学领域过去曾被视为神坛,公众习惯于用风清气正、甘于清贫等赞誉之词形容文坛,但当文学评奖屡屡与金钱、名誉等为伍,让潜规则、黑幕迭出,是文学的悲哀,也是公平社会的污点。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评委手中的评审权同样如此,文学评奖不能只是“一间铁屋子”里的自家事。对于文学评奖机制的改革应被提上日程,让评审程序透明公开,提高公众参与评选的话语权,彻底铲除潜规则和评奖腐败的施展空间。

  方方微博爆料文坛黑幕,虽让公众大呼痛快,但不能就此而止。如今,“跑奖”事件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备受舆论关注,涉及到如此权威的文学评奖,有关部门不能坐视不管。柳忠秧的诗作是好是坏?初选背后有无跑奖行为、暗箱操作?需要主管鲁迅文学奖评选工作的中国作家协会深入调查,回应社会舆论,维护鲁迅文学奖评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柳忠秧对方方的爆料表示将走法律程序,还自己一个清白。可以说,方方痛斥黑幕的精神可嘉,但没有证据的一味指责难免摊上诽谤官司,作为作协官员,需要拿出更多证据,让初评背后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若此次事件真能走上司法程序,实为好事。公共话语平台上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让公众看得一头雾水,不妨交由权威公正的法庭作出评判。让法庭出面定分止争、查明事实不难,但最怕的是,事件到头来无果而终,成不了跑奖腐败的镜鉴,徒留舆论场里的笑谈。(马钰朋)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