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该告别“不差钱”的赛事承办模式了

2014-05-09 14:06: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昨日上午,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回应了中国接手越南举办亚运会的情况,称截至到目前为止亚奥理事会没有和中国联系,同时也没有一个中国城市提出要申办这一届亚运会。但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突然接话,说南京青奥会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场馆也非常好,如果说有需要的话,这个事南京愿意干、愿意接。(5月8日中国之声)

  客观言之,无论是从经济实力抑或是举办青奥会的契机来说,南京确实是接棒越南举办亚运会的最佳城市之一。但舆论的态度却“分道扬镳”。比如有网站发起的调查中,有差过70%的网友投下了“反对”票。如果联系到此前越南的弃办以及“钱要花在刀刃上”的理由,所引发的对比情绪,网友的如此反响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有能力办、城市主政者“愿意办”,与能够办之间也确实存有不小的差距。

  在网友的反对声中,一个重要理由便是“南京又要变为一个大工地”。虽然南京市长表态愿意接棒的理由是有青奥会的体育场馆可以利用,但青奥会与亚运会的规模毕竟存在较大差距,追加场馆建设将不可避免。而众所周知,对于青奥会筹备过程中,城市建设带来的影响,市民本就有不少非议,如梧桐树被砍事件。在连续的时间内,如何让市民承受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带来的不便,不可不察。

  但市民的反对显然不仅仅是源自建设可能带来的不便,更是担心一种“被代表”的权利漠视。从政府决策的程序上来看,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乃至大型赛事的申办,政府主导与民意支持如何对接,政府决策如何与民众保持必要的互动,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以国际赛事的举办为例,随着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举办一些赛事或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基础设施发展,未尝不可。但在市民的角度,如果缺乏对于赛事投入—收益乃至风险的清晰了解,就很难与主政者的“目标”达成共识。换言之,赛事最终能不能办,除了要兼顾“财力”,政府如何以透明的信息披露说服民意,才是重中之重。

  必须看到,随着市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对于城市举办大型赛事的观念也已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举办一些大型赛事特别是国际性综合赛事,市民更多想到的是从举办的成功中感受“荣誉”乃至获取“自豪”,那么在现在,则可能更多转变为对自身利益和权利等“实质性”问题的考量。政府决策要想最大限度获取民意支持,显然也要跟上这种观念的变化。事实上,某些改变或已经在发生。如广州有关主管部门在回应是否会接替越南时就作出了如是表态:“亚运会太劳民伤财,而且市政府在2010年亚运会结束之后,就表态过10年内不再接办任何综合性的大型运动会,所以肯定是不会接办2019年亚运会的。”将是否“劳民伤财”视为重要考量标准,显然比起单纯注重“面子”来说,是一种理性的进步。

  南京主政者“愿意办”的表态,或许能够展示一种负责任的“大度”。但毕竟承办这样的赛事并非小事,也不能仅仅依“财力”而行,民意应该有决策参考的一席之地。没有对话就没有共识。市长表态愿意,至多只能代表主政者个人的意愿,可以视为是一种自信。但真正要论证这种“承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恐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越南弃办的“教训”中,就有太多值得细细反思的地方。

  别忘了,除了“钱”的问题,越南弃办的重要阻力正是源自民意的反对。而较之于在财力和组织能力上对于承办大型赛事和活动的自信,对于我们大多数城市而言,如此自信如何与民意汇合,公共财政的支配上,如何确保民众的参与,恐怕才是更大的考验与真正“软实力”的象征。那种传统时代“不差钱”式的赛事承办模式,该导入“民意为先”的发展理念了。(朱昌俊)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