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专项整治成效须公开透明
专项整治针对的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不良风气,但均与民生息息相关,民众对此高度关切。各地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坦诚相待,以最大的公开让民众知情,并接受民众监督。
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年初,中央提出对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等9个方面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以来,各地取得明显成效。不过,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提出了原则要求,但没有具体研究谋划;或照抄照搬;或看起来声势大,但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
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相比,这些问题不过是前进中的小瑕疵。毕竟,从百姓切身的感受来看,上述九个方面的问题正在得到改进,风清气正的为政之风,越来越成为常态。特别是,在反“四风”的整体氛围下,公权力缺乏约束的情形正在得到改变。不过,小问题若不及时引起重视,听之任之,很可能会因为个别地方、单位出于惯性的敷衍、应付,使得民众产生不信任感,从而消解已取得的成效。
那么,原本严肃的专项整治,为什么会在一些地方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虚热?这其中,可能是由于认识不到位使然,也有措施不得力的关系。
认识方面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由来已久的懒散惰性,也有出于利益考量的消极懈怠。具体表现为,谈现象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摆问题,特别是涉及本单位、官员自身的问题时,则轻轻带过,飘忽含糊。只要是可能动摇个人权力、影响个人享受的事情,则往往缺乏“自改革”的动力,实在拖不过去了,才会推一推动一动。或者只是热衷于务虚,而不是动真格的。
至于操作层面的因素,一方面,与相关制度约束不力有关,一些地方的专项整治往往以文件动员为主,缺乏细化、可操作的制度规定;另一方面,也与相关内容缺乏公开透明、公众难以参与监督有关。以“三公”经费而言,近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密集通报了一批基层单位“三公”经费违规案件。而此类基层“三公”治理的艰难,根源即在于缺乏公开透明。可见,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查处,很难完全遏止“三公”经费开支过大、屡禁不止的弊端。
因此,为确保各地专项整治工作继续扎实推进,除了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频次和力度,营造高压氛围外,关键仍在于以公开透明来巩固专项整治已经取得的成效,从而取得更大进展。专项整治针对的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不良风气,但均与民生息息相关,民众对此高度关切。各地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坦诚相待,以最大的公开让民众知情,并接受民众监督。
有广泛的公众参与,专项整治才能够有的放矢,革除弊端。举凡整治搞得好的地方,无不是公众监督渠道顺畅的地方。而一旦社会公众的监督与中央的决心形成合力,则一些地方的各种敷衍、规避、消解,甚至抵制专项整治的行为,也注定会烟消云散。(胡印斌)
- 整治忤逆不孝,须防拳头“高高举起、轻轻落下”2019-07-19
- 喷漆算出新,这样的整治难入心2019-07-19
- 黑臭水体整治岂能“一填了之”2018-10-30
- 骚扰电话专项整治,运营商应主动担责2018-08-02
-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2018-05-24
-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8-04-23
- 净化旅游环境就该下狠手2018-04-18
- “红顶中介”岂能“借尸还魂”2017-02-27
- 消灭大医院“黄牛”只靠政府不行2016-08-26
- 改善政府网站要注入新理念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