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周来:追求公平是人的天性
公平在近些年一直是中国人热议的话题,却也是分歧最大的话题。
新古典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是利己而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动机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知道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原本为方便学术研究而设定的“假设”,却被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几乎无条件接收下来,视为真实世界中的人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追求公平的社会,其意义将大打折扣。
最近发展起来的行为经济学,着重从人性的基础层面,探讨了社会中的人对公平的看法。
一个经典实验是“最后通牒”游戏(the Ultimatum Game)。这一游戏构造了这样一种情境:有两个参与者A与B。给A100美元,让 A提出一个与B分配这笔钱的方案。如果方案被B接受,100美元就按方案奖给A和B;如果A提出的划分份额被B拒绝,那么A与B什么都得不到。两个参与者都不知道另一参与者的真实身份,且都被告知他们永远不会跟对方再次打交道。
在这种情况下,按标准的经济人假设,A提出的划分方案应该是给B尽可能小的份额,比如一美元,而B也一定会接受。因为A知道,对B来说,接受了方案,毕竟意味着能额外获到一美元;而不接受,什么也得不到。
但是,实验者在高度异质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了几百次实验,反复出现的情况是,A提出的分割方案给B的比例都很高,其中最频繁出现的分割比例竟然是50%。
更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另外同样反复出现的现象:当A提出的划分份额较少时,B宁肯得不到这笔意外小财,也不愿意接受A提出的方案。一般来说,当A提出给B的数量少于20美元时,被B拒绝的概率可能性就超过50%。
这与标准经济学理论中人的自利性假说相反。实验者认为,这充分表明,人类追求公平是一种本能,甚至宁愿付出一定代价惩罚他们所认为的不公平。
人类对公平追求的强烈愿望,有时甚至导致非理性。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法国电视台有一档互动娱乐节目,叫《谁能成为亿万富翁》。与诸多类似“闯关”节目一样,参与者必须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开始,题目非常容易,但随着奖金额度上升,参与者面对的题目也越来越难。但如果参与者自己回答不上来时,他可以求助于三种方式:让主持人去除一个错误答案;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寻求帮助;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答案。
有一位参与者,在面对这样一道题时难住了:围绕地球转动的是什么星球?备选答案有四个:分别是月球、太阳、火星和金星。于是,他选择让现场观众投票来决定答案。结果十分意外:竟然有高达52%的观众投票选择了太阳!于是,这位参与者被观众这一十分低级的错误送下了台。
事后,许多人迷惑不解:按理说,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难道观众水平如此之低?竟然大部分人选择太阳围绕地球转。有人甚至由此怀疑法国教育的失败。
行为经济学家布莱瑞曼就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实际上,在场几乎所有观众都知道围绕地球转的应该是月球,但他们都为参与者的无知感到滑稽或愤怒:如此简单的题目都回答不上,如果帮了这样的人,甚至有可能让他赢得高额奖金,那世界还有什么公平性可言?因此,对公平的追求,使得许多观众不惜违反常识地选择了“太阳围绕地球转”。
也正因为认识到公平是更符合人性的,追求公平是人类天生的偏好,国际主流经济学界已经在不断修正关于人性的假设。最近在国内热销、由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撰写的《动物精神》一书,就明确提出,支配我们行为的,绝非仅有理性与自利,还有公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公平是一种幸福,不公平是一种侮辱。”所以,应该把“公平”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性条件。这一观点非常值得中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深思。
卢周来(经济学者)
- 公平正义的阳光为何普照2019-12-12
- 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2018-11-13
- 在公平的环境中 性别之争自会消解2018-04-11
- 共享教师,贯彻上不应打小九九2018-04-11
- “有机”的“智商税”,不能坐视不管2017-08-11
- 防范冤假错案须有制度兜底2017-03-14
- “共享单车”,有共治才有共享2017-02-09
- 找准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平衡点2016-10-26
- 高考加分“瘦身”为高考制度本身加了分!2016-06-01
- 高考统一命题应兼顾公平和效率201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