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你敢发?两会不该比胆量
正像流行吐槽春晚一样,吐槽代表委员,也成了两会来临的舆论标配。比如就有媒体吐槽代表委员应该敢言,不能当哑巴代表,应该敢于质询政府,敢于动真格,敢于观点交锋。这种批评受到了政协委员崔永元的回击和反讥,称:说得很中听。我们敢发言你敢发布吗?媒体立刻转发了崔的这句话并针锋相对地回应:呦,先把这条发布了。
媒体与委员赌起了气、斗起了嘴,挺有意思。崔永元一向以敢言著称,上电视敢说,当网友敢挑事,当委员敢开炮,每年两会后媒体总能总结出不少让人拍案的“崔委员语录”。不过这句“我敢说你敢发吗”有点儿不厚道了,媒体“敢不敢发”的问题,资深媒体人崔永元不必装外行,不必为难同行。
撇除情绪和意气成份,这个“敢”字很意味深长。刚进入两会时间,“敢”字出现在很多语境中,比如当《南华早报》记者就某个敏感话题提问政协新闻发言人时,底下就一片议论声:怎么敢问如此敏感的问题,不怕下次不让你提问了吗?政协发言人回了一句意味深长的“你懂的”之后,也是一片议论:发言人怎么敢这么回答?怕明年当不了发言人了。
人人都在考虑“敢”的问题,不是什么好事。委员敢不敢说,媒体敢不敢报,记者敢不敢问,发言人敢不敢说,如果两会的讨论成了一场胆量的比拼,参政议政成了“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是让人忧心的事。
记得某一年两会,一个政协委员说了“腐败情况触目惊心,只要有利益,没有不去捞的”后,网友在为他鼓掌的同时也都担心他的前途。其实这种担心也许是多余的,因为法律赋予了代表和委员“会议期间发言不受追究”的权力。而且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议政也越来越开放,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这次政协开幕上的讲话就谈到: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明星委员朱永新曾写过一篇题为《参政议政需要胆量和见识》的文章,将“胆量”排在了“见识”的前面。其实,除了应该创造条件让代表委员们去表达,更要消除他们“不敢说”的心理障碍,让“胆量”这个词从代表委员的辞典中消失,让“胆量”不成为“见识”的障碍,让“真知灼见”不受阻挡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社会和国家之福。当有一天,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是比见识,而不是胆量的时候,民主政治就迈进了很大的一步。
媒体和记者也应该有这种意识,有时不必自设牢笼。比如这次香港南华早报的提问,当有媒体问提问记者的问题是不是“提前安排”时,记者称“不要妄自菲薄”。作为媒体人,我们当然也期待做新闻不是比胆量,不是比谁有胆去突破敏感词和某个禁区。“胆量”本不应该成为报道的障碍,新闻的第一规范应该是事实和真相。
一个不比拼胆量的两会更值得期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说无禁区,报道无敏感。媒体记者和代表委员应该合力去推进这一民主进程,代表委员为“媒体发的权利”鼓与呼,媒体为“代表委员说的权利”去推动,而不必打这种“我敢说你敢发吗”、“我敢发你敢说吗”的嘴仗。(曹林)
- 地方两会,描绘高质量发展蓝图2018-01-29
- 负责任的硬话也是“两会好声音”2016-03-09
- 中国两会,为世界注入信心2016-03-04
- 两会的国际传播意义2015-03-06
- “两会”该如何讨论公厕难题2015-01-30
- 咬定改革不放松2014-03-13
- 公开是一种民主训练2014-03-13
- 核心价值观成两会热词 24字凝聚13亿人中国梦2014-03-11
- 从两会正能量看中国精神动力2014-03-11
- 两会新华时评:应对挑战 保护群众的安全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