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荡涤“黄流”先要提高认识

2014-02-18 14:00:00 来源:吉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2月14日,东莞市委公布对扫黄工作不力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的决定,虎门镇党委书记叶孔新、厚街镇党委书记钱超、黄江镇党委书记杨礼权、凤岗镇党委书记朱国和等4名同志在全市范围公开道歉。(2月16日《新京报》)

  “东莞扫黄风波”已持续多日,由此引发的观点碰撞和价值观博弈成为此次“扫黄”行动有别以往的最大看点。尽管当地公安局长和四个“黄流”重灾区“一把手”的被问责似在情理之中,但4位镇党委书记“公开道歉书”所传递出的沉重教训与警示,还是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纵观“公开道歉书”,4位镇党委书记几乎毫无例外地谈到“认识”问题:比如“我在思想上对涉黄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扫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等等。从表面看,这种先谈“认识”道歉模式无非是沿袭了所有为官者对履职失误的“检讨”惯例,但的确切中造成“黄流”泛滥的根本诱因。反思“扫黄不力”应该先从思想深处摒弃“识黄”扭曲的畸形认知。

  人们对嫖娼卖淫等陋习时弊的危害认知,多基于对其有伤道德风化和有违法律法规的社会共识,但当面对既得利益的极大诱惑时,这种感性上的本能反感则往往让位于对人类劣根性的宽容与默许,甚至达到是非混淆、良莠不辨的地步。没有从价值取向的思维境界确立对“色情”说不的坚定意志,“扫黄”便只能是掩人耳目、平息民怨的“假打”,抑或是打打停停的“运动式”治理。

  在现实生活中,无“性”不兴、无“色”不富也的确成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潜规则。比如把嫖娼卖淫视为“市场需要”、“宽松环境”等,甚至不惜为之设立所谓“红灯区”。这其实是一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歪道、邪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维系公序良俗的伦理和法治底线,失却“底线”的发展只能是虚幻、短视、难以持续的,甚至是饮鸩止渴的假繁荣,其结果势必害人害己、误国误民。而靠纵容“色情”垒起的经济高地,更是不地道、不靠谱并且充满变数与风险的多事之地。因为嫖娼卖淫往往与价值扭曲、社会沉沦、腐化堕落、暴力凶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知缺位势必导致工作不力。坚定不移地将“扫黄”斗争进行到底,首先需要社会管理者在思维认知上牢固筑起抵御“黄流”的防火墙、隔离带。将4位基层党委书记的“道歉书”公诸媒体,无异于对全国各级官员的有益警示,希冀东莞“扫黄”的围观争议,能够产生矫正价值观、坚定壮士断腕“扫黄”决心的社会效应。

责任编辑:方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