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不该“一刀切”吗
近日,新京报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省份随机抽取了100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官不分大小、地不分东西,公务员的生活普遍受到禁令的影响;而65% 的受访者认为禁令过于一刀切,对基层普通公务员应提高福利待遇。
一个微调查,其价值固然不宜估之过高,但也不能谓之无价值。2013年,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的禁令密集出台,这一年也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从这个微调查不难看出,禁令得到了比较好的执行,但存在反弹的压力也毋庸讳言。向来是革别人的命易,革到自己头上就不免“肉疼”,这也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人之常情。
一些公务员关于中央禁令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过于一刀切”。事实上一刀切已是极致,哪里有什么“过于一刀切”?言说者不过是藉此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已。在当下的语境中,一刀切是个贬义词,任何思想行为只要贴上一刀切的标签,首先就会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反感。有人甚至还从哲学上指出,一刀切既违背了唯物论,又违背了辩证法。那么,去年以来的一系列禁令,果真不该一刀切吗?
禁令之所以对公务员的生活构成重大影响,看上去是由于有效遏制了他们的灰色收入,主要表现为购物卡、高档烟酒、吃喝宴请等“福利”的消失。也可以说,禁令得到普遍而严格的执行,使公务员“工资基本不动”的好日子不再,骤然感受到了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但这样的一刀切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因为长期存在,这样的陋习就可以获得正当性吗?如果禁令只针对某一类、某一级公务员而对别的公务员网开一面,那么禁令本身的公平性又何在呢?假如禁令铲除了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土壤,导致无人愿做人民的公仆,那么需要考虑的是把公务员的正常收入待遇调节到一个合理水平,并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而不是默认公务员不当得利的继续存在。
一刀切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完全丧失合理性,与现实中滥用一刀切大有关系;但一概反对一刀切与滥用一刀切,在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上,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禁令不可大而化之,出台禁令不可草率从之,而得民心、立得住的禁令也不可因被人加以一刀切的评价而轻易搁置。
禁令的刚性就来自于禁令所指没有例外,执行禁令没有例外。禁令高悬,总会有人以种种“特殊性”寻求变通,而不少禁令正是在层出不穷的变通中沦为一纸空文。比如,禁令明确禁止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但有的单位还是用公款购买发放了台历。因为已经印了,“不用就成废纸了”;而且印制的内容“都是八项规定、政绩观等”。这是多么好的用心、多么好的创意!那么,对这样的行为要不要一刀切地加以纠正?“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的禁令要不要严格执行?不纠正、不严格执行,禁令就在无数的“特殊性”中化为绕指柔。
一律与一刀切并无不同。禁令往往体现的是底线上的一律。做公务员不能有灰色收入,不该一律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劣风气,若非一律地加以鞭挞,又将如何扭转?在公务员认为禁令“过于一刀切”的另一面,是那些常与公务员打交道的人们的心声,他们最大的希望是禁令“能长期发挥作用”。这是希望,也是担忧。好的禁令得到一体而持久的遵循,不仅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能改变千百年来的陈腐“官念”,塑造合于时代潮流的社会关系。(滕朝阳)
- 地铁进食很难做到“一禁解百愁”2019-10-28
- 酒席禁令应该善于抓关键2017-01-22
- 别让高尔夫球沦为腐败润滑剂2016-06-01
- “停电禁烛”是权力踩过界2014-06-30
- 禁邀下属赴宴 并非矫枉过正2014-05-29
- 看到公务团减少后的商机2014-05-27
- 看到公务团减少后的商机2014-05-27
- 严肃问责才能让禁令生威2014-03-21
- 吴海霞:压岁钱行贿 “聪明”中的“幼稚”2014-02-07
- 让权力回归本色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