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改革红利,让每个人都有尊严
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而媒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注,却日益升温。会前释放的种种深化改革信号引发热议,经济渐渐回暖,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成为舆论的焦点话题。相比之下,10月30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所聚焦的议题——社会救助制度,倒有些出人意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他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有媒体将此次会议的议题解读为“深秋时节释放的温暖信号”。
事实上,也正如这个被舆论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话题一样,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相伴着一个被忽略的“无声”群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最近一个极端案例是,47岁的河北农民郑艳良因为没钱医治自己右腿的大面积溃烂,用一把水果刀、一把钢锯给自己做了一场鲜血淋漓的截肢手术。
相对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这类悲惨故事只是极端个例,甚至在统计学意义上都可以忽略不计。但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个体,这样的窘迫与贫穷是他们所面临的全部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改革与发展,这些对于中国至关重要的关键词,远远比不上那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一张床、一顿饭,或者一粒维系生命的药丸。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0天,这个或多或少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成为最高决策层的热议话题,被纳入了公众视野。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强调,要尽量减少那些“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他说:“我们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越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就越要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可以说,近期有关深化市场化改革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即:政府需要通过改革理顺政企权责,释放市场活力,大幅提高效率,而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社会救助制度,彰显的是,要在追求效率的基础上更加“兼顾公平”、“守护正义”。政府需要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给他们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市场化改革,分享改革开放红利。
也有学者给出这样的观点:深化市场化改革,体现的是政府清醒的头脑和胆略,而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的则是政府“守护人的良心”。民众既需要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政府引领经济升级,同样也需要一个有良心、守底线的政府,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有序。一言以蔽之,让社会的每个人都过得幸福、有尊严,这才是中国改革发展最为终极的题中之义。
这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不断强调社会救助制度这张“安全网”的重要性。他指示与会部门在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救助不力的“冷漠病”,又要防止“养懒汉”,切实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如果把这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为一个信号进行解读,深化市场化改革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层涵义:社会救助的保障网,需要深化改革所释放的红利作为长久依托;反过来,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所营造的稳定社会环境、凝聚一心的民意,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就像总理在会议上所阐述的:“保障网”的建立健全,对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社会公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这个深化改革期待日益升温的时刻,专题讨论社会救助制度,也令普通民众备感欣慰:中央政府不仅关心经济发展速度,也同样关心民众生活温度;国务院总理不仅有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对保障民生所倾注的悲悯与关怀。这是深秋时节社会救助议题所释放的另一个更加令人欣喜的温暖信号。(付雁南)
- 跑在时间前面2020-04-01
- 让全民医保更好保障病有所医2020-03-23
- 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2020-03-13
- 央企不惧疫情稳发展 底气从何而来2020-02-19
- 让制度红利不断“显化”2020-01-13
- 助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2020-01-13
- 让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2019-12-10
- 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春天,师资短板亟待补齐2019-11-01
- “拒做作业”能否真正减负?2019-10-31
- 初心铸就千秋伟业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