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重挫奢靡之风的启示

2013-09-22 10:44:00 来源:光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光明网评论员:中秋小长假接近尾声,媒体开始盘点假期消费情况。昨日(9月20日)“中国之声”报道,与去年中秋十一双节期间餐饮业的红火相比,今年中秋“各地高档餐厅中秋宴冷清,预定单数明显不如往年”。

  记者走访了济南、长春、武汉等城市的多家高档餐厅调查。有的“商务宴请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0%”、有的“套餐价格下降了30%”、有的“中秋节当晚的餐位预订勉强达到三四成”,更有的高档酒店干脆歇业。因为调查涉及到了中东西部多个城市,因此结论可以说是有普遍性的。

  自“八项规定”和舌尖浪费的禁令出台后,但逢节日假期,媒体总要盘点餐饮业情况以确证禁令的效果。除整体性的调查外,此类报道还常常聚焦某一符号化的商品,用其销售曲线来描摹禁奢令的影响——茅台“腰斩”、龙井“跳水”,都是例子。这篇报道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在指出高档餐厅中秋宴遇冷之后,同时拿出了大众餐饮做对比:“其实中、低档的餐馆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越来越火”。

  高档餐饮遇冷、普通饭馆火爆,这意味着二者各有各的金主。花自己钱的人恐怕少有浪费之举,禁令出台,固是一种警醒,禁令不出台,日子也一样量入为出。只有花公家钱的人、花纳税人钱的人才有奢侈之虞,他们集体制造了舌尖上的腐败、供养了高档餐饮的产业链、造成了高端消费品畸尊畸贵的地位,并使求大竞奢的酒桌消费成为一种官场文化。即便有至上而下的整风,这种消费惯性也是如此难以遏制和整肃,试看那些将集中消费改为分散消费、公开消费变为隐蔽消费、外部消费转入内部餐厅的对策,就知疾非腠理、已是沉疴。

  所以狠刹奢侈浪费,说到底就是管住当官的嘴。虽然遏制舌尖浪费的号召一出,民间响应热烈,也由此让这次整风有了社会运动的性质,但说到底,它并不是一场“新生活运动”。它的敌人,与其说是“浪费”,不如说是“腐败”;它要整顿的对象,与其泛泛的说是所有的奢侈浪费行为,不如说是泛滥的三公消费。在号召之外,它隐含着一些更刚性的约束:严控三公经费、严格监管地方政府的预算决算、严厉打击个人或群体腐败行为。而这样的约束能否达成,将决定它的实效和长效。

  毋庸讳言,中国社会一向是个以官场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现实至少意味着两点,其一,管住官,就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也是成功的社会治理的抓手;其二,官风引导民俗、公权影响私德,要有崇德尚礼的社会环境,必先有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这两条已经成为了理论的“筐”,很多当下遇到的社会问题都能“装”进去、都可以由此获得解释。

  比如奢侈浪费问题。正如报道中描述,“晚上要是在北京市转一转,那些小胡同、小摊位,满满的,老百姓喝酒,很舒服。”即便没有节俭的号召,那些楼堂馆所,那些奢华宴请,也与他们的生活瓜葛不大。紧紧盯着那些掌握公权力的人,才能真正禁绝奢靡浪费之风。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