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不落腰包的腐败”根在权力膨胀

2013-08-14 21:09:00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本报评论员 赵丽

  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新华社记者日前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个别地区地市级副职一年职务消费超过百万。

  职务消费是公职人员履行职务而带来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合理的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职的基础条件,也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对此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但问题是,在一些地方,职务消费已经变了味道,过度消费、假公济私、权力寻租等有不小的市场。这些做法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体现,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职务消费随意性太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所谓随意性大,一反映在范围泛化、名目繁杂,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的现象。二反映在标准不明、没有规矩。这在公务接待、会务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因为没有“硬杠杠”卡着,部分干部习惯于讲排场、搞攀比,“挥金如土”也不心疼。三反映在监督乏力、制约失衡。有的地方财务预算不详细,财务审核把关形同虚设,怎么花钱、怎么报销全由一把手说了算。同时,对不当职务消费行为处罚力度有限,“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甚至堂而皇之成了准则。 

  之所以随意性大、乱象丛生,根源是权力膨胀、不受约束。一旦支配财力的公权力“私有化”,“政府的钱随便花”很可能就变成现实。而为了躲避群众监督和上级审查,一些干部的手越伸越长,不光打财政资金的小九九,还千方百计转移消费、谋求各类灰色收入。一位县委书记向新华社记者私下坦言,仅过春节,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多则一万两万,少则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

  把纳税人的钱揣到自己兜里,供自己享受,显然涉嫌贪污腐化;要吃企业或群众的“孝敬”,背后也少不了吃拿卡要、权钱交易的影子。不当职务消费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浪费国家资源,滋生贪污腐败,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当下,群众希望规范职务消费能尽快有实质性突破。清理乱象,必须先规范权力;再就是立好规矩,把职务消费主体、范围、形式、数量、监督、奖励和处罚等规定清楚;此外,审计、监察、财务等部门也要严格监督、依法惩处。只有让那些坐超标豪车、喝天价酒的干部真正为自己的行为“买单”,这股歪风才有可能刹住。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