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货币存量须力推金融改革
6月25日,在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连续三个工作日回落后,央行再度就流动性问题公开表态,除了重申当前的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外,还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并且要求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
至此,这场因6月20日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至令人瞠目结舌的13.444%的水平而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央行的抚慰和柔性解决而暂时得以平息。但显而易见的是,因此引发的震荡波以及更多的疑问并未消除。不管央行是否直面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国货币政策的要害在于资源的错配而不在货币供应的不足,多年以来,大量的资金因为种种原因只在金融体系内进行着自我交易的循环游戏,不仅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引发了很多的寻租和高杠杆行为,使得金融短缺和货币放水同时存在,推高了系统金融风险,也是中国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和低效率的根源。因此,除了输血稳定市场情绪之外,恐怕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改革滞后使然,金融改革的滞后导致中国的金融市场存在三维困局:一是人为压低的市场利率诱使银行进行大量的表外业务;二是银行准入的行政垄断又导致民间金融难以对主流机构形成竞争压力;三是政府主导投资的模式又导致大量的信贷资源进入低效或者产能过剩的领域。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盘活货币存量,这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真正拐点,其不仅仅在于解决金融资源的低效和高风险问题,更是为中国的结构转型和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匹配正确的融资政策,并真正改变中国资金廉价和错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从冷眼面对商业银行的“钱荒”到不断释放善意,并且给一些机构及时提供流动性,这种态度转变之快,很容易招致市场的误读,也容易让市场解读为在逼宫之下,央行屈服,从而为未来货币政策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基于此,笔者建议,央行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还应该坚持直面银行业存在的问题,直面金融改革。必须打破银行业的准入垄断,欢迎大量的民营银行的加入,必须尽快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消除信贷资金的价差,消除寻租空间,避免银行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金融改革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不解决,资金廉价环境下的逐利和高杠杆行为就不可避免。唯有真正推动金融改革,同时加强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银行业大量的表外业务才能真正转移到表内,寻租和高杠杆行为才能处于监管之下,信贷资源才能真正进入实体领域,产能过剩和低效的政府项目才没有存货的融资空间。也唯有如此,央行才能真正扮演“最后的借款人”的角色,而不是做一个灭火队员。(马光远)
- 金融大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2017-07-18
- 坚定深化金融改革——三论做好当前金融工作2017-07-18
- 皮波: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要进入“快车道”2015-08-28
- 开放是金融改革的主要动力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