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死人骗低保,何以屡屡得逞?

2013-06-15 16:39:00 来源:华声在线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农村低保是农村困难户的“救命钱”,对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少数农村地方却出现了死人领低保、富人领低保、有名无实等现象。近日,南国早报记者分别对陆川县横山乡旱塘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升坪村两村的低保乱象进行了调查,发现村干亲属去世多年仍领低保,而活人申请时则回复“没指标”。(6月13日《南国早报》)

  骗保、关系保、人情保蚕食穷人低保,既让惠及弱势群体的政策变样走调,更影响到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然而,死人与活人争吃低保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而且暴露出来还很偶然:比如,湖北房县的低保乱象,源于去年的一场“官场内讧”。而江西省湖口县牌骆村的死人吃低保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不仅死者跟活人“争吃”了两年,身为死者儿子的当地民政局副局长还能在副局长交椅上平安无事。显然,死人吃低保现象屡禁不绝,这两起事件极具代表性。

  一在客观上,低保政策存在漏洞。低保金本有严格的发放程序,个人申报之外,还有考察核实过程,并经多级组织公示等。但现在这些程序似乎已经简化成申请即可。低保发放程序长期不见阳光,谁符合,谁该领,他人毫不知情。尤其到农村最低一层级,基本都是村子主要领导一人拍板说了算。鹊巢鸠占,岂能还有指标?二在主观上不够重视。也许嫌弃案子太小的缘故,一般被发现者,往往只是一退了之,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不痛不痒,给人“多大事啊”的感觉。正因为“恶小不惩或轻惩”,助长了手握权柄者以权谋私的戾气。恶不惩,如何扬善?如果能将吃进去的吐出来,同时还能追究低保工作中各个环节存在的疏忽、渎职甚至是腐败行为,还会将“工作失误”这样侮辱公众智商的托词轻易说出口吗?

  死人骗保,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投机钻营的骗子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十分相像。他之所以能够骗得押金,除了物化社会的功利让乞乞科夫们“进化”成为一个道德沦丧、贪婪成性的“嗜血鬼”,公权部门的监管、惩处力度的疲软与风险成本的过低才是根源。对付他们,除了依靠舆论的监督,堵塞监管漏洞,最有力的武器还得依靠法律这支利剑来斩草除根。这也是买卖“死魂灵”骗局败露后,一个落荒而逃,一个被活活吓死的原因。

  当然,防止富人吃低保、死人吃低保,除了要完善低保政策的保障机制,在技术上也应不断探索。上海在低保领域全面应用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就是个不错的办法。据说,实施以来,已成功检测出廉租房24%的“名不副实”申请者,经适房9%的“名不副实”申请者。当然,这也要因地而异。尤其对于经济状况难以检测的农村,经济状况基本取决于劳动力状况。如果能将个人申请和上门考察相结合,并能定期回访查看,尤其要重视公示环节以及畅通举报渠道,骗保等行为是很容易路出马脚的。道理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如何实践。

  晴川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