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别拿"最难就业年"吓唬大学生

2013-05-21 17:17:00 来源:东方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用人单位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5月19日现代快报)

  面对当下严峻就业形势的考验,大学生要做到“三不怕”。

  一不怕“数字炒作”。网上“数字炒作”有“三部曲”。其一是毕业生总量。有人说,699万人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其二是签约量。有报道称,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签约率同比下滑。还有就是部分行业起薪下调,行政管理等专业从2200元降到1800元。这些信息来源复杂,有的准确性令人生疑,何况都是宏观概念,年年如此,不必介意。

  二不怕“名校效应”。相比名校学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则更多了一层“出身不好”的忧虑。其实不然,同样有把211学校学生比下去的大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就能在求职中占据主动。“名校效应”正在改变之中,如果一家单位只看牌子不看能力,不去也罢。比尔盖茨的人生格言是“不要总靠别人活着,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三不怕“劳其筋骨”。一边是“一碗难求”,一边是企业遭遇用人荒,就是因为毕业生眼高手低,家长期望孩子留在大城市。比如江苏毕业生青睐长三角,限制了就业选择。其实,大学生不妨多做次优选择。到川渝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发展也不错。再不济到一些中小城市也未尝不可,环境好,生活质量、幸福度都不差。小地方的风水染不黑大学生的白领。别看地方小,招聘条件优厚,事业平台别有洞天,特别适合创业者展翅腾飞。

  政府与社会,特别是媒体,应理性务实地为大学生择业提供积极的舆论环境与“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在逆势中树立信心,展示自我,迎接挑战,而不是拿“最难就业年”误导、吓唬他们。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