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给遭遇禽流感的人更多的温暖

2013-04-25 17:58:00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山东发现首例H7N9禽流感病例。在周边一些省份已经发现H7N9感染人类病例之后,再听到这个消息,应该不算太大的意外。但是不能否认,也有一些恐慌的情绪在蔓延,有人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不实的消息,已经让患者家人深感困扰。而此时最需要的恰恰是冷静和理性地应对疫情,恐慌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放大疫情的危害。

  恐慌通常是人类面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反应。在国内首次发现H7N9禽流感病例时,公众因为有很多的不了解,加上对当年“非典”的记忆,引起了一些猜测和恐慌,尚可以理解。当疫情持续近一个月时,事实已经证明这次疫情并非“非典重来”,H7N9依然可控可防,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被世卫组织称为典范。所以,一个关心疫情并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在听到新发现病例时应该能做出一个清晰的“风险预判”,不值得为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坐卧不宁。疫情出现时,负责疫情防控的部门确实应该严阵以待,该关闭的市场要关闭,该做的医学观察也不要敷衍了事,但普通民众不需要做过度反应,更不能去“攻击”那些无辜的病人及其家人。

  根据媒体之前的报道,一些病人家属虽然经过检测被证实并未受到感染,仍然被自己的邻居和同事视为异类,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家有重症病人本来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再看到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样子,换作谁都会感到“雪上加霜”的心寒。恐慌导致的歧视,既有科学素养欠缺的原因,也是人文素养不足的体现。在中世纪的欧洲,麻风病曾经引起普遍的社会恐慌,很多病人被禁锢甚至被抛弃,把病人当罪人的态度如今已经被看作是一种野蛮。在文明社会里,即便是面对有很多未知因素的传染病,整个社会都会呵护有加,绝不会因为要面临风险就抛弃病人。在“非典”时期,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人类的崇高文明。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时,现在很多人都懂得同声共气,自觉地组成“命运共同体”。自汶川地震以来,我们经历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最终都携手并肩战胜了灾难,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得到提升。但是,面对尚无证据证明可人际传播的禽流感时,个别人反而把患者及其家人当成麻烦。这种无知的行为,除了割裂社会,制造冷漠的人际关系,不会对疫情防控有任何好处。

  现在,自言“受打击很大”的病人家属在网上受到了传言的困扰,在现实中恐怕也免不了会遇到个别人异样的眼光,为了维持正常生活不得不小心翼翼。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疫情,用人性的温暖关爱那些不幸的家庭。此时,关爱他人,也是关爱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