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神秘的小数点”神秘在哪里

2012-12-12 17:35:00 来源:天府评论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10日,网络举报人周筱赟微博举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2011年的账目上,一项“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为48.4亿元,远远高于当年接受捐赠收到的现金8000多万元,周怀疑基金会可能存在洗钱行为。当晚,儿慈会发文澄清,财务人员的重大失误将账目中一项本应为4.75亿元的金额,写成了47.5亿元,否认存在洗钱行为。(12月11日《新京报》)

  此“澄清”缺乏说服力,不值一驳。我更关心的是报道中的这段话:10日,记者查询中华儿慈会官网发现,2011年中华儿慈会的现金流入为48.48亿元,其中收到捐赠收入8200万元,“收到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收入为47.66亿元。现金支出48.89亿元,其中用于捐赠的支出为4500万元,“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48.4亿元。也即是说,儿慈会真正用于捐赠的只占收到捐赠额的一半多一点,只占到全年收入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太抠门了吧。

  看来儿慈会并不差钱,即便没社会捐赠,也能通过理财投资积累几十亿资金。坐拥几十亿资产,却只拿出四五千万元用于捐赠,其余的大概又去投资了吧?抑或真像周筱赟怀疑的那样用于洗钱了?当然,“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中肯定有相当部分用在关爱儿童的慈善事业上,但也不能否认有相当部分资金用到其他地方去了。

  举一个现成的例子。今年10月24日网曝: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领导内部成员10多人(包括财务、办公室人员),组成庞大考察团,计划10月29日赴美国,考察旧金山、亚特兰大、华盛顿。并提供了行程单。据称:该会迄今无任何一笔指定捐款是用于出国考察,极可能非正常使用善款。费用约为20万元。对此,儿慈会回应称,此行旨在学习美国公益慈善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费用来自理财所得。此回应遭致了广泛质疑。(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差不多在考察团赴美考察的同时,从贵州毕节传来了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中毒身亡的消息,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流浪儿童不幸命运的大讨论。12月6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发表了《从留守到流浪:他们的“好”生活》的专题报道,通过还原现场的叙事方式深入细致报道了流浪儿童这一群体的苦难遭遇,读来令人心酸。那么,全国到底有多少像夏雨这样的流浪儿童呢?并无确切数据。最近的数字来自于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根据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以及几个典型城市流浪儿童与流动人口的比例规律,推算出全国流浪儿童大约有100万。

  请问,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为毕节等贫困地区的流浪儿童做了哪些慈善救助?为100万流浪儿童提供了哪些慈善救助?除了区区的4500万元,还提供了多少“其他与业务相关的”的救助?儿慈会没披露,公众无从得知。不过,从报道提供的数据中,我认准了一点,即用于捐赠的只是毛毛雨,大部分钱都用作投资了。

  公募基金会该不该拿善款去投资,各方争议很大,咱先不说,咱想说的是,即便投资合法,那也得厘清一个事实,即作为非盈利机构的公益组织,儿慈会通过投资理财所得的钱仍旧是善款,最终必须用到救助少年儿童上面,否则就偏离了公益组织的性质,不配叫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当然,这样一来,咱们也就没必要向儿慈会捐款了。

  在这红会多事之秋之际,该起“神秘的小数点”事件可谓雪上加霜,中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再次面临考验。拿什么来救赎中国的慈善事业?儿慈会开出的药方是“向西天取经”,红十字会开出的药方是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在红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尚未推开之际,我不敢肯定此类药方能否奏效,就目前而言,首先得解决此起“小数点”事件造成的燃眉之急,由银行、审计等部门出面澄清事实真相,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这真的是一桩“小数点”事件,然后再由公检法介入调查,儿慈会投资理财的几十亿资金来自哪里,用在何处,有否存在洗钱行为,凡此种种,都要尽快给公众一个交代。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