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黑龙江版”异地高考贵在效率与公平

2012-11-12 17:03:00 来源:长江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黑龙江教育厅发布的文件要求,高中三年均在黑龙江省就读的外省籍随迁子女,提供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即可在当地报名就地高考,这项政策自2013年高考开始实施。黑龙江成为首个明确2013年高考“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省份。(11月11日《新京报》)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公布的这个文件,被不少媒体称为“异地高考方案”。但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异地高考方案,仅仅是涉及异地高考内容而已。根据教育部等部委的意见,各地应该在今年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的操作方案或者实施细则。而黑龙江省的这个规定涉及异地高考的内容,只有一句话。

  值得肯定的是,“黑龙江版”异地高考的规定,不仅比其他省市率先登台,从明年起就允许异地高考,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版”的限制条件很少,对于黑龙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显然是利好消息。这意味着只要满足“高中连读3年以上”和“父母有稳定住所”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圆异地高考梦。

  最近,不少省市纷纷表示,要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围绕异地高考的博弈,也在一些地方上演着,主要是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很正常。但是,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能否按照国家要求,公平合理制定本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并获得多数人认可,还有待观察。

  异地高考改革,其实既复杂也不复杂。说复杂,就是要想平衡好两种利益关系有一定挑战,例如,在平衡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时有一定难度,如果异地高考放开的尺度太小,就会影响到非户籍人口的利益;如果尺度太大就会影响户籍人口的利益。

  说不复杂,是因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只要以公平为准则,快刀斩乱麻就不会受各种杂音干扰。比如说,“黑龙江版”的规定对非户籍人口参加高考的限制很少,或许是因为决策者把教育公平作为准则。如果每个地方都像黑龙江一样设置很低的限制门槛,教育公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

  当然,由于黑龙江的外来人口流入量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所以,“黑龙江版”异地高考规定,对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没有多少借鉴意义。不过,它对一般省份还是有很强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它或许可以说明放宽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因为教育资源通过增加投入,也是可以再生的。

  笔者以为,每个地方的异地高考政策,都应该向“黑龙江版”学习。一方面学习“黑龙江版”的效率。不仅率先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而且在2013年高考时就实行。另一方面是学习“黑龙江版”的公平,即设置的门槛较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机会比较大,称得上“公平”。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负责人提出“随迁子女当地高考须满足三条件”后,30多名专家学者联名提议放宽异地高考条件。这说明,有关方面设定的限制条件似乎过于苛刻,不利于高考公平。而反观黑龙江设置的两个条件,则与高考公平很接近。

  不过,“黑龙江版”异地高考还需要完整的操作方案或者实施细则来护航,不能依靠一两句话就能确保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落地。从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来看,异地高考改革需要详细而周密的设计,绝不能用一句话规定就了事。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