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媒评 > 正文

垃圾要分类,源头要减量

2019-11-15 09:52:00 来源:北京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您的社区开始垃圾分类了吗?近段时间,垃圾分类成为北京市民口中的高频词。在最近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这项“天大的小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完善配套措施等后续流程建议出台,垃圾分类在京落地进入快车道。

  提起垃圾处理,大家最熟悉的概念莫过于“分类”。事实上,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处理链条其实很长。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粗略统计,我国城市人口每年人均产生垃圾700斤。前些日子,不少上海市民自嘲被垃圾分类“逼疯”,其实仔细想想,“罪魁祸首”还是垃圾产生量太大了。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做减法,不仅能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还将间接遏制铺张浪费之风,着实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

  这样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不妨看张试点单位的“成绩单”。据报道,北京会议中心多措并举,让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了30.6%。而显著效果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大动作,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改进。比如,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单这一项,每间客房每天就能减少近一斤的垃圾产生量。针对香皂利用率高、用量却小的特点,将重量从30克下调为20克。收集正餐蔬菜的边角料,简单再加工就能变成开胃小菜……这些细微之举如此行之有效,垃圾减量的空间之大可见一斑。

  如果说减量是垃圾分类的源头治理,那么简约适度的生活观则是减量的“精神源头”。要看到,物尽其用、用之有节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消费主义越来越有市场。有人认为节约老土,吃穿用度处处讲排场、摆阔绰;有人追求“精致”生活,将过度消费视为高阶标配。虽说人人都有权追求生活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何况,无度挥霍、透支消费并没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倒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很多人注意到,日本、挪威等国家都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流行起极简风,买菜论克、穿衣经年、淘汰冗杂,主动为生活做减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转变生活方式,拥抱简单生活,将低碳理念转化到日常出行、生活消费的点滴当中,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解放,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贡献。

  当下,北京垃圾分类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北京会议中心的减量经验,传递出一种思维的转变。用这样的绿色标尺衡量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机关单位的打印纸可以双面使用,商场餐厅减少一次性餐具,快递企业不再追求过度包装,超市卖场尽量净菜上市……人人起而力行,势必能汇聚起一股不容小觑的改变力量,推动北京的城市文明再上新台阶。(范荣)

责任编辑:宋莉